「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典故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東漢劉秀即位後派大將軍馮異西征,清剿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大地大敗馮軍,馮異回營之後重召散兵,更使人混入赤眉,後內外夾攻,大破赤眉。事後,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勵,謂馮雖在回溪失利卻能在黽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論功行賞,以表戰功。
水皮雜談今天用此作題,以此評論外匯佔款四年以來的第一次回落。
根據央行21日發布的數字,截至10月末,中國外匯佔款總額為254869.31億元,而9月末則為255118.23億元,10月份外匯佔款月環比出現248.92億元的負增長,這是46個月以來的第一次。248.92億人民幣,換算成美元為39.4億,當月貿易順差為170.3億美元。FDI外商直接投資為83.34億美元,按一般方法計算,當月流出的熱錢約為此二項之和,再加上外匯佔款下降的數字,大致為293億美元,和此前中金公司預測的流出規模1800億人民幣相近。
熱錢在流出中國?
真的,假的?利好,利空?該緊張或者欣慰?我們樂觀其成還是葉公好龍?
莫衷一是。
分析原因,之一是外貿順差在減少,而且前10個月,一般貿易項下出現了734億美元的逆差;之二是所謂的投資,尤其是進入房地產領域的外資開始撤退;之三是所謂的投機資金,尤其是在資本市場上運作的資金,股市和匯市兩者皆有,在做空中國的輿論之下開始拋售並壓注人民幣貶值;之四是所謂的中國中產階級的海外移民資金,這部分資金雖然沒有概念,但是數字不會太小而且形成了一種趨勢,財富轉移的趨勢,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心理層面遠大於經濟操作層面。
無論如何,結果是一樣的。問題是這個結果是不是我們要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實,這一直是我們要的期待中的結果。
外匯佔款下降的背後,其實是外匯儲備下降,而外匯儲備的沒完沒了的增長,一直是困擾中國經濟的難題。外匯儲備沒有不行,太多了也不行,而現在全球三分之一的量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中國被美元綁架的局面。美國人發燒中國人吃藥,每一次爆發危機,中國人的行為都會成為全球的熱點。出不出手?不出,美元資產貶值,援救,又有幾個四萬億可以折騰?最糟糕的是外匯佔款是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的結果,表面上看,外匯的管制好像形成了一座蓄水池,熱錢進出中國並非易事,但是實際上是自己給自己做了套並且鑽了進去還出不來。外儲從一萬億到2萬億再到三萬億現在接近4萬億美元,這些美元不能在國內直接流通,都要用相應的人民幣置換,這樣就構成了所謂的外匯人民幣佔款投放,這種投放並非緣於國內經濟和市場流通的需求,完全是被動的投放,而為了對沖這些不必要的流動性,央行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存款保證金比率,一年反覆提9次,即便準備金率高至21.5%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最多在其他配套之下對沖80%。這樣的後果是整體流動性在增加,但是局部流動性,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接近斷流,中小企業融資難不但沒有絲毫緩解,反而成為歷史上最嚴重的時期,這種尷尬,這種窘迫,又豈是一個愁字可以解釋的?
問題是如此的現實,外匯儲備如何繼續增長,那麼在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下,外匯佔款必然增加,不對沖,流動性氾濫,CPI上漲;對沖,必然提高存款保證金,流動性結構性枯竭,GDP破位。因此,CPI下行只是準備金率下調的必要條件,外儲壓力的減輕恐怕才是構成下調的充分條件。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利必有弊,外圍市場的動盪,讓境外資金出現回流並非意味著真正看空中國,只是相對機會,尤其是投機機會比中國大而已,而一旦企穩,則完全有可能出現再次的回流,因此,流入流出並不可怕,適時適度的微調預調我們的貨幣政策,把定向寬鬆落到實處才是當務之急。
想想這個典故,對管理層有好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外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