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舉辦的津南新城發展論壇上,任志強提出中國工業用地的總量遠大於城鎮建成區的總量。工業園區卻有很多的閑置,造成土地的浪費。這種土地供應的失衡直接提高了住宅用地的價格,從而影響了房價。
任志強還在其博客中詳細闡述了土地供應結構失衡給住宅供應造成的影響:制約著市場自我調節供給能力的原料土地,被政府嚴格地壟斷著。從數量、價格到供給方式都在任由政府的行政意願而波動。關緊土地的閘門與價高者得,讓土地變成了稀缺資源並天價頻出,從而改變了社會與民眾的預期,讓商品房變成了最佳的投資品從而進一步推高了商品房的價格。
當政府拒絕用增加供給的方式來平衡供求關係時,就只好用限購的方式來抑制需求了。但發展市場不是為瞭解決和改善民眾的住房需求嗎?限制又如何能釋放這些需求呢?限制的結果必然是對市場和居民住房改善需求的打擊和傷害。
在以GDP為幹部提升考核標準的中國,城鎮居民的居住生活用地始終被排在國防、工業與生產用地的後面。無條件的服從於軍事的需要、服從於工業的需要、服從於市政設施的需要、服從於農田基本建設的需要,甚至要服從於旅遊設施建設的需要。「先生產後生活」的理念,從歷史的過去延續到改革後的今天。
從美、英、法、日、德等發達國家的情況看,其工業供地的數量都遠少於城鎮居住用地,一般均在1:3到1:5之間。而中國工業用地的總量卻遠遠大於城鎮建成區的總量,於是在土地本來就稀缺的中國,更突出了居住與生產之間的矛盾。不管是用保障房還是用商品房來解決城鎮居民的居住問題,都無法讓城鎮住房實現每戶家庭至少對應有一套成套住宅的要求。
如果本來就未解決土地的制約問題,再用資本市場的不開放限制生產能力的擴大、用銀行信貸限制了居民的購買能力、用戶籍制度限制人才的流動和公民遷徙的權利,那麼這個房地產市場又如何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呢?
另外按照北京中原地產的統計,截止26日,北京土地市場公開出讓的129塊土地中,工業用地為60塊,佔用的土地面積為5877912平米,佔全市供應的土地面積的53.5%。近年來首次超過了住宅佔用的土地面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工業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