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在一份報告中做出了一個驚人預測: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時間為2016年。這一速度快過人們先前的預想,此前,多數分析師認為美國讓出最大經濟體地位將在數十年後。根據這份報告推算結果,中國經濟總量將於2016年從現在的11.2萬億美元上升至19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8%。
與此同時,皮尤全球態度調查7月14日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領先超級大國」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家民眾的認可。相比之下,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則為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表示擔憂。這種看法在西歐尤為普遍,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至少有60%的受調查者認為中國最終會取代美國。
自2010年底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何時會超過美國的預測一個接著一個,許多國外機構把這個話題炒作得熱鬧非常。這些看似可笑的預測,也許在許多中國人看來,無疑是親切而振奮的,你不能說這種「奉承」有多少的惡意,不過如果信以為真,則可能會陷入尷尬的苦惱。
不過,這當中也有不同聲音。《中國崛起》一書的作者施米特認為這種預測「低估了美國的制度優勢」。對於中國可能過於樂觀。美國的歷史上有過許許多多的衰退危機和風險,但美國的制度有很大的靈活性,總是能夠擺脫危機,保持增長。人們在看待中國的時候則可能過於樂觀。經濟發展從來都沒有直線進行的。雖然經歷了金融危機,但美國的經濟要素從量到質都穩居世界鰲頭。
施米特的分析是比較客觀的。站在今天來展望,2016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預測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世界許多經濟體的快速發展,美國的經濟地位和經濟佔比相對下降。1960年美國的GDP佔世界的40%,到2008年約佔23%。1960年美國商品出口約佔全球的l6%,而到2010年已降至8%。但美國的經濟總量仍是世界第一。
事實上,即使到了2016年,中國人均GDP約為13720美元,而美國的人均GDP為57330美元。2010年美國GDP總量達12萬億美元,等於中國、日本、德國三國總和。尤其在各種經濟指標面前,美國經濟量的相對下降並不是問題,其他國家的增量並不必然提高其發展質量,而美國的質量指標並無衰落跡象。
那麼,為什麼國外機構總是喜歡將「中國超越美國」當成一個話題來反覆討論?答案可能有好幾個,一是沒話找話,跟中國「套近乎」;二是自我的警覺;三是希望以此話題達到某些戰略目的,如逼迫人民幣升值、加速中國壟斷市場的開放速度等等;四是眾多預言中的一個,在過去的三十年裡,西方媒體曾無數次預言日本、歐盟甚至印度將超越美國,中國無非是這些假想對手中的一個。
有一個突出的例證是,美國政府要增加軍備預算,中國將超過美國,對美國形成威脅就是一個很好的藉口。一般來說,只要政府提供中國的相關數據,美國國會就會下令展開調查,然後國會議員援引調查結果,以此來證明有必要購買更多的武器。這是一個遊戲規則。因為有了「中國威脅」這個觀點,美國五角大樓就可以大幅增加軍費預算。
當然,隨著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人們會看重、甚至放大中國力量的崛起。因此,國外機構預測中國超美不排除有「捧殺」中國的因素。中國GDP在10年或者20年之後超越美國,這是有可能的事情,但GDP總量超過美國並不見得綜合國力就一定強過美國,更何況我們的人均GDP還是人家的幾分之一。
因此,千萬不要相信「中國五年超美」、「領先超級大國」這些預測,我們還是回到現實中來更好一些。其實,中國要達到美國目前的水平,至少要經三個階段:第一是經濟規模,第二是科技實力,第三是民生質量。現在,中國仍處於第一階段,只能說經濟規模上去了,但後面還有很多路要走。即使中國還能繼續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中國未來可以在許多方面參與全球事務,但並不會對美國的地位構成實質性威脅,更不可能取代美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20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