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為恐怖主義辯護的邏輯(圖)
恐怖主義首腦賓拉登被擊斃後,中國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總監張欣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他在新浪微博中說,「拉登是阿拉伯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在中國網路言論對拉登之死的反應中,類似張欣這樣的話本來不足為奇。從 「911」發生當天,北京一些大學校園像過節一般敲打鍋碗聲震天動地到當時在美國的一個中國記者團聽到消息後情不自禁地鼓起巴掌開始,很多中國人一直對國際恐怖主義感情深厚,尤其反映在網際網路上。
但張欣的身份不同,他的名字和央視聯在一起。哪怕人們都知道他的微博言論不是新聞聯播,央視不為此負責,但一個媒體主管對突發新聞事件在公共場合發表言論, 人們很難不聯想到他的身份,很難不把他的私人言論和央視的導向聯繫起來。自從911以來,在恐怖主義問題上,中國官方除了在國際場合發表的聲明,為什麼在 一般的新聞報導上總是避免對國際上的反恐鬥爭做旗幟鮮明的處理,張欣情不自禁的言論從側面為人們提供了一點線索。
當然,也還有很多中國人明辨是非,他們立刻對張欣的言論發起反擊。張欣很快意識到自己只顧一時痛快,給別人留下了支持恐怖主義的證據,於是又在微博發文說,自己絕對不是「同情恐 怖主義」,自己的用意只是想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即造成恐怖主義的根源。他說「如果這些根源不消除, 還會有這個拉登及那個拉登。」他辯解說「看來是我的表述不太清楚,請各位原諒!我可絕不是同情恐怖主義。大家說得都對,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公敵,誰都恨。」
昨天還把賓拉登說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今天又說他人人都恨,明眼人都看得出其中的言不由衷。但是說到底,只要不在行動上支持恐怖 主義,任何人都可以對賓拉登保留他自己的看法。問題在於張欣那個為自己辯解的邏輯。他說他在思考恐怖主義的根源,這些根源不除,恐怖主義就不會消失。
張欣的這個邏輯一點也不新鮮。911以後,所有在實際上反對美國的反恐戰爭的人都把這個邏輯拿出來,說恐怖主義的根源是世界範圍內的財富分配不公。這些人在 顯示自己的深刻的同時把反恐鬥爭貼上治標不治本的標籤,在實際上解消對恐怖主義的仇恨,反過來對反恐鬥爭冷嘲熱諷。這個邏輯可以說是為恐怖主義量身訂做的 最常見最有效的辯護。
這個邏輯錯在哪裡?讓我們打一個比方。當一個法庭判決一個搶劫殺人犯死刑的時候,旁聽席上有一個人站起來義正詞嚴地說他絕不是同情這個殺人犯,但是這個人之所以犯罪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這就是社會不公。法庭的判決治標不治本。只要還存在社會不公,這樣的罪犯還會大量產生。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貌似公正的言論在那個場合,只會起到替罪犯張目的作用,只會產生法庭無用,法庭可笑,法庭迴避真正的問題,法庭並不在主持正義的效果。
要指出這個邏輯的錯誤其實非常容易。法庭就是法庭,它的任務是懲罰罪犯,而不是解決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反恐就是反恐,它是把犯下大規模殺人罪的恐怖主義者 繩之以法並摧毀他們的老巢,而不是解決什麼世界範圍內的貧富問題。對法庭判決的討論只能限制在這個判決是否合法,是否量刑準確;對打擊恐怖主義的具體手段的討論也只能侷限在被打擊的是否是真正的恐怖份子,打擊過程中有沒有竭力避免傷及平民。
所謂貧富問題自打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存在了,而以無辜平民為對象的恐怖主義不過是當代的政治現象。就算我們承認所謂世界範圍內的貧富問題是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那也無法拿來為殺人辯護。和濫殺無辜相比, 貧富不均根本算不上什麼罪惡。何況貧富不均有複雜的社會和個人原因,一定程度的貧富不均因此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常態,所以絕對的貧富不均根本不可能實現。 那根據張欣的邏輯,豈不是說殺人永遠有理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