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葉檀:中國無極限 食品危機無極限

 2011-04-20 12: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食品安全是社會誠信的底線,從三聚氰胺到染色饅頭,食品變成化學試驗品震驚社會,社會的誠信安全底線搖搖欲墜。

有法不依,監管失靈,從監管者到製造者缺乏最基本的責任心,呵護誠信的行為得不到基本鼓勵,產權保護失靈造成食品劣勝優汰,是食品安全崩潰的三大主因。

造假成本過低,激發了人性中最惡劣的一面。

中國不乏成階梯狀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後,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圍繞食品安全法還有其他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供食用的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實行許可制度,申請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的條件、程序,按照國家有關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規定執行。

再嚴格再完善的法律條文也無法抵擋一次惡劣案例的示範。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的法律處理表面非常嚴格,實則是抓大放小,既未追溯三聚氰胺的源頭,也沒有追究三聚氰胺的廠家與化學家們的責任,法律既象徵性地處罰了違法使用三聚氰胺的廠家,卻同時抑制了保障自身權益的結石寶寶家長的維權行為,給不法廠家們劃出了一條明確的造假處罰底線——銷售者可能被判處死刑,食品生產廠家被判處無期,官員可能異地為官,而絕大部分的利益鏈條上的人不會受到觸動。

另一起更惡劣的事件是雙匯瘦肉精事件。中國最大的豬肉深加工企業使用瘦肉精被曝光,截至2011年4月12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肯定了河南瘦肉精案的查處工作,通報稱,共抓獲犯罪嫌疑人96名,收繳瘦肉精400餘公斤,搗毀生產窩點1個,摧毀銷售網路2個,查獲一大批生產設備及銷售票據。

無論有多少人受到懲處,風暴眼中的雙匯至今置身於法律之外,甚至通過一系列的公關活動,把雙匯塑造成受害者形象,按照雙匯董事長萬隆公布的數字,雙匯能夠計算的損失已超過121億元,給品牌形象帶來嚴重損害,而雙匯作為最重要的食品加工企業理應承擔的責任卻無制度理會。其他大型豬肉深加工企業本應在此次瘦肉精事件中受到洗禮,卻完全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南京瘦肉精流傳非止一日,但該事件在「南京市政府表示,將密切關注豬肉市場供應情況變化,積極做好豬肉市場供應和監督檢查工作,確保市民食用放心豬肉」的表態中匆匆落幕。

監管法律執行不力是一個因素,而執行成本過高是另一個因素。今年中國全國兩會期間,有媒體報導稱,目前中國食品生產加工單位約有44.8萬家,其中80%為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經營主體約323萬家,有證餐飲單位約210萬家,無證照的小作坊、小攤販和小餐飲則難以計數,食品安全監管對象點多面廣,小、散、亂的特點突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以後,取消了對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的食品衛生許可和工商登記,而包括河南省在內的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目前仍未出臺,沒有規則,毫無責任心、利益熏心的監管者理所當然地不承擔安全責任。

生產廠家之所以敢拿人命當兒戲,就是因為法不責眾的心理。而正常的邏輯是,正因為食品安全處置成本高,此時必須使用高效手段,也即全面而深入的媒體監督。

按照食品安全法,國家鼓勵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普及工作。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公益宣傳,並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但很多時候,新聞媒體對食品安全的監督被限制在一定程度與一定範圍,當更多的媒體準備追究那些生產有毒食品的化學家們,那些以造假為生的地區,為受到毒害的人伸張正義,卻受到了來自資本與權力的雙重阻礙。

社會監管被排除在外,食品安全監管只能以運動方式進行,這導致成本居高不下。2009年2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食品安全法,當年9月便在全國範圍開展了食品安全法的執法檢查。今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截至4月16日,檢查組已分三路完成對四川、上海、湖北的執法檢查,接下來還將分赴內蒙古、吉林、江蘇、陝西等地進行檢查。如果此類執法檢查能夠收效,中國將成為世界最高效的國家。但事實上,中國卻是檢查機構最多、而執行效率較低的國家。很多基層的質量檢測者把安全印章當成了致富的工具。

食品安全並非無解之結,中國的出口食品安全比內銷食品的安全係數要高得多。出口的食品管理一竿子管到底,從銷售一直管到農場的源頭,高質量的食品得到了高售價,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發揮了正面作用。而內銷食品恰好相反,普遍的食品安全危機無法塑造令人放心的綠色食品品牌,各方展開了殘酷的價格競爭,在惡性競爭體制下降低成本成為常見手段,而大一統的市場因此被分割的小農場取代,越來越多的高收入人士寧可投資農場,以高價吃上放心菜。

企業拿準政府會維護民族食品企業的形象不會讓食品企業破產,正因為有這樣的底氣,中國的食品行業形象越來越差,價格無法提升,導致優汰劣勝。最終的結果是,連食品安全監管在國內隸屬嚴格的上海也出現了染色饅頭事件,且堂而皇之地流入大型超市,國內的食品安全環境糟糕無極限。

只有在管理上一竿子插到底,實行真正的全民輿論監督,讓造假者心驚膽戰,讓誠實商家收穫品牌溢價,中國的食品危機才能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