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胡錦濤到美國訪問的代表團中,有五百名中國的企業家,同時帶去了數百億美元的訂單。據白宮說,這次新簽訂的商業協議能夠為美國保持或者增加總共二十三萬五千個就業機會。然而,美國政界、社會、媒體對中國的批評聲音依舊不斷,這點往往很讓中國的領導人納悶。在中國歷來的意識形態宣傳中,美國在人權、勞工、環境等方面的訴求都被指控為用來打壓中國的藉口,美國人不過是以此來謀求商業上的利益;由於美國的政治全然為大資本所操縱,所以如果中國人滿足了美國人在經濟上的要求,兩國關係在其它方面就能進展順利。
對多元化的美國社會的這種一元化的詮釋,顯然是一種思維的圈套,其目的在於讓中國人以猜疑甚至惡意的眼光去看待美國。不幸的是,首先中了這種意識形態圈套的卻是中國領導人自己。當中國方面將商務之外的訴求統統指為虛偽的時候,也就忽略了去對美國民間社會中各種獨立勢力及其作用的研究。比如工會是阻擋對華貿易中最主要的社會力量,但是中國政府和學者中卻幾乎沒有人知道美國的工會究竟是如何組織、如何運作的。每次中國重要領導人訪美,總是要帶上一大堆的訂單,有點像是見面禮的意思,但是對於緩解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作用有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種臨時性的訂單並不能給面臨失業危機的大批美國工人帶來安全感,不能消除掉中國廉價產品競爭給他們帶來的恐懼。而代表他們利益的工會也必定會繼續發出聲音。還有環境、人權等組織,雖然人數和經費都不多,但是卻能以正義與人類共同利益作為感召,在社會中獲得廣泛的支持。事實上,非商界的壓力集團在政治上經常會比商界更有社會基礎。
聯絡商界大約是這些年來中國在接近美國民間時做得最多的事情。最近幾十年,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各種商務越來越多,商界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也日益密切。兩國關係之間的各種大事,總少不了有商界的人參與出謀劃策。不過儘管那些在華的大企業富可敵國,卻只是這個社會中一個層面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操縱社會輿論,更何況一人一票的民主政治。而中國領導人對商界與商務關係的過度倚重,反倒顯得對美國政治缺乏真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龔小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