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頒詔」是明清時期,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慶典時在天安門舉行的頒詔儀式。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凡國家大慶,覃恩,宣詔書於門樓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雲,設金鳳銜而下焉。」就是說,皇帝發布的重大命令(詔書),要在天安門上進行一套隆重繁瑣的儀式,才能向全國各地頒發。
在進行頒詔儀式時,工部要預先在天安門正中垛口設置備有黃案的宣詔臺,並準備好「金鳳朵雲」(漆成金黃色的木雕鳳凰和雕成雲朵狀的木盤)。奉詔官(捧接詔書的官員)和宣詔員(宣讀詔書的官員)等人衣冠楚楚,早已恭候在那裡。詔書放在太和殿黃案上,皇帝蓋上御璽後,經過一套繁瑣的禮儀,由禮部尚書用雲盤承接詔書,捧出太和殿,暫放到午門外的龍亭裡,然後在鼓樂儀仗的引導下抬到天安門城樓上,再將詔書放在宣詔臺的黃案上。宣詔官登台面西而立,宣讀詔書。這時,只見天安門下金水橋南,文武百官和耆老按官位序列依次面北而行三跪九叩大禮。
詔書讀完,由奉詔官把詔書卷起,銜放在木雕的金鳳嘴裡,再用彩繩懸吊「金鳳」從天安門垛口正中徐徐放下。城樓下早有禮部官員雙手捧著「朵雲」等在那裡,這樣,「金鳳」嘴中的詔書也就落在「雲盤」中了,此舉稱為「雲盤接詔」。
接詔後,詔書仍要放回天安門前的龍亭內,然後由黃蓋(黃色傘蓋)、儀仗、鼓樂為前導,浩浩蕩蕩抬出大清門,送往禮部衙門。這時,禮部尚書早已從長安左門快步回到禮部衙署門前跪迎詔書,並將詔書恭放在大堂內,行三跪九叩禮。隨後,用黃紙謄寫若干份,分送各地,頒告天下。
天安門最後一次舉行「頒詔」是清宣統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頒布溥儀退位的詔書。清人毛奇齡有《天安門頒詔》詩:
雙闕平明煙霧開,
九重頒詔出層臺。
幡懸木鳳銜書舞,
仗立金雞下赦來。
彩櫝橫時天宇闊,
黃封殿定聖心裁。
策災本是賢良事,
何處還尋杜谷才。
從詩中可看出,天安門「金鳳頒詔」別有一番景象。
事例:乾隆四十三年,他說皇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上天和祖宗要能給我八十五歲,就是到乾隆六十年,我就很感謝了,到那年我就自動退位,到了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在圓明園的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在一起宣布:從明年正月初一,他退位,宣布皇十五子顒琰就是嘉慶,為皇太子。第二年就是嘉慶元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御太和殿正式舉行禪位大典,也就是嘉慶登極大典,非常之隆重。把這個詔書要金鳳頒詔, 「金鳳頒詔」就是把乾隆退位和嘉慶繼位的詔書從太和殿抬下來,殿下面有一個黃顏色的輿,裝在這皇輿裡面,抬到天安門的城樓下面,然後禮部官員再把它奉送到天安門的城樓上面,天安門城樓上面有一個木頭製作的金色的鳳凰,把這個詔書就含在金鳳的嘴上,從天安門的城樓上面徐徐地把這個金鳳凰降下來,下面的禮部官員跪著接這個詔書,這叫「金鳳頒詔」,禮部官員接了詔書之後,再把它頒行天下。
- 關鍵字搜索:
- 金鳳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