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我爸是李剛」為何會被無限放大

 2010-10-23 07:2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7
    小字

這裡寫的是個人對此事件的一些思考,閱歷文筆有限,又因當下敏感詞眾多,有些表達只能另闢蹊徑,故難免詞不達意。發此文意在希望大家理性思考和表達,只有改變浮躁暴戾的氣質,社會才有希望。

首先我想說說媒體。相信這次全國媒體對此事件的鋪天蓋地的報導出乎很多人起初的預料,也嚇壞了許多人。媒體的報導並不客觀,至少從現在的情況看,沒有形成理性的輿論引導,卻屈就迎合了民眾的輿論暴力。

我起先也很不解,此事為何會被無限放大?經過幾日的觀察和思考,有幾點淺見,和大家分享。

最大的原因,社會矛盾使然。中國正處於痛苦的社會轉型期,各方面利益衝突嚴重,社會對於權力濫用和官員特權的不滿已到達一個。很危險的程度,而公權力與民眾又沒有形成良性的交流機制,民怨很難及時疏導。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偶發事件都可能被帶著戾氣的民眾賦予新的意義。

所以,事情一經曝光,便成了網路的焦點。民眾眼裡,此事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件,不是肇事者和受害者之間的問題,而是抽象的「官二代」和「屁民」之間的矛盾,所以,這個事件的代碼成了「我爸是李剛」。有了這一層,民眾要求的嚴懲肇事者,恨不能要了他的命,實際上,這樣的情緒針對的不是肇事者本人,而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公這一現象。民眾本質是善良的,他們想要的不是判李剛之子死刑,而是判落後體制的的死刑。從這個意義上說,肇事者和李剛先生,成為了特殊時期社會矛盾中部分肆意妄為的既得利益者的替罪羊。

單單有社會矛盾,並不足以造成此事在民眾和媒體中的病態放大。因為全國每年發生的這類事件並不鮮見,甚至有許多更具代表性的群體性事件都為成為焦點。

那麼就要挖掘更深層次的原因。我的判斷是:報導批判此事沒有風險。

眾所周知,我國的媒體並不獨立,媒體報導存在諸多禁區,也就是說不是什麼事都可以報導。就拿人人網上很熱的南開「別克門」事件來說,這件事主流媒體就不能大肆報導。原因是此事件有學生群體性事件的影子,報導出去不利於官方「維穩」工作的開展。而河大的這次事件,學生並不存在群體的過激行為,這方面的顧慮可以打消。

其次,不得不提的就是李剛先生的職位。眼下已成為網路流行語的「我爸是李剛」,帶有很濃的戲謔色彩。很多人心中的潛台詞是這樣的:屁大的官,安敢造次。大家都知道,一個四五十歲現任區公安局分管刑偵的副局長的男人,是沒有什麼殺傷力的,至少,不會有跨省的危險。所以,事情壞就壞在肇事者李剛先生的官職過低,在老百姓和媒體眼裡,還沒有如此大的特權。如若換成廳級或以上幹部二代,此事的傳播方式,定有不同。

所以,不論是媒體報導還是老百姓指責謾罵,都不會有什麼風險。即使再給你安上其他罪名,你也百口莫辯。牆倒眾人推,更何況對於媒體和民眾,這都是一個難得的出一口惡氣的機會,怎能放過?

但是不管再怎麼說,只要有媒體監管機構出來叫停,媒體的這種病態傳播還是可以制止的。至於民眾,有了媒體的理性引導,最終也會轉入就事論事。

所以,事件的擴大,還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這個事件可以被用於釋放民眾情緒,緩解矛盾。

避重就輕,丟車保帥,一向是有關部門的法寶。當CCTV最終出現,這件事的價值便充分體現,肇事者的悲劇也正式就正式定了調。

怨氣的積累是影響社會穩定的定時炸彈,所以,需要一個宣泄的地方。這樣的事件針對的是「二代」,是個人,相對來說不具權勢;同時網路上已經曝光,且民眾撻伐熱烈。這事件便就此成為最廉價最理想的素材。回頭想想,這樣的悲劇還真不少。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能夠保持理性。畢竟,事情已進入司法程序。謾罵、譴責、相互攻訐甚至純粹情緒的發泄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在悲劇之外製造更多的悲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1510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