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無魚的香港(組圖)

 2010-09-18 01: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香港人的餐桌離不開魚,香港從昔日的漁村發展到今天的國際大都會,漁業也做出了相當的貢獻。但是,在香港居住和生活的BBC記者埃文思說,現在,漁場資源越來越不容樂觀,世代相傳的漁民被迫調整心態和生活方式,適應無魚時代。

香港從昔日的漁村已發展成當今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有許多外島。我住在南丫島上一個靠海的小村子裡。這裡的許多家庭祖祖輩輩都住在小島上。

每天清晨6點到晚上11點,一條柚木和鐵製渡輪在香港的阿伯丁港和南丫島之間穿梭往來。這段航程只需要23分鐘。渡輪上除了有乘客,還滿載著蔬菜。另外,就是一個個藍色的塑料大桶。桶裡的活魚和海鮮,掙紮著走上通往香港大小餐桌的一段末路。

晚上渡輪停運後,一些裝有柴油發動機的小舢舨繼續營業。在我看來,舢舨也代表著香港在成為摩天大樓雲集的國際大都會之前的歷史。

祖母搖舢舨

侯秀英(音譯)今年65歲,已經作了祖母,仍然在開舢舨。她悠然自得地坐在舢舨的尾部,握著舵柄,帶著我們駛離阿伯丁港,返回南丫島。

大多數的舢舨頂棚都是弧狀,竹架上搭著綠色的油布。侯秀英的也不例外。她的舢舨頂棚上,就在救生圈旁邊,還掛著紅色的紙燈籠。有時候,舢舨上的小煤氣灶燒著熱水,用來泡茶或是泡麵。

侯太太開舢舨已經有20年的歷史了,舢舨是祖傳的。現在,侯太太和仍未出嫁的一個女兒一起住在一所公寓內。但是,她和自己的三個兄弟姐妹,都是跟著父母在舢舨上長大的。

侯太太的母親當年是手搖舢舨,沒有發動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舢舨上才逐漸安上了發動機。

那時,整個香港都在忍飢挨餓。日本佔領期間,捕魚船隊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為了滿足溫飽和創造就業機會,英國殖民政府迅速發放購船貸款。

拖網真無情

香港附近水域,魚快要被撈光了,香港漁業正在逐漸消亡。
大馬力拖網漁船迅速取代了小帆船。

那時,香港周邊水域海產豐富、品種繁多。即使到了1970年代,還能經常捕到鯊魚。現在,拖網無情地過濾著海水,打上來的魚不僅尺寸越來越小,年齡也越來越小。

香港捕的魚已經不能自給自足了,滿足港人的需求,大多數需要依賴進口。附近水域,魚快要被撈光了,香港漁業正在逐漸消亡。

如果漁業確實消亡,相關的傳統和社區前景也不妙。和侯太太一樣,許多漁民都是「蛋民」,他們原來從來不登陸,主要是因為陸地上的漢人對他們存在偏見和歧視。

出海的蛋民,甚至還供奉自己的神佛。

幾個星期前,許多拖網漁船掛上五顏六色的三角小旗,舉行每年一度的蛋民傳統節日。一條船上,紙糊的神、佛佔據船尾,帶著橙色帽子、身著道袍的道士敲著鑼,祭奠亡靈、祈求神佛保佑漁民。

出海的人,總要買足保險。我問侯太太,她向哪位大仙祈禱呢?她笑出一臉的皺紋,說道,「我可不是單求一位神仙,我求的神多著呢」。侯太太在舢舨上,經常就會燒起一炷香。

進入繁忙的南丫海峽,每隔幾分鐘,就能看到集裝箱貨船、油輪從身旁駛過,偶爾還有豪華的旅遊客輪。與一年前相比,現在,集裝箱貨輪吃水更深。貨輪內裝滿了貨物,也是船運業走出經濟蕭條的一個標誌。

大飛忙走私

這段行程中,偶爾還會碰到海警的巡邏船檢查我們的船上到底裝的是什麼人、什麼貨。侯太太需要亮出駕駛執照。現在,警察主要是要查繳走私的電腦硬碟、毒品,還有,挪威來的三文魚。這些走私貨,目的地都是北方的大陸。

香港依然有為數不多的舢舨船

香港依然有為數不多的舢舨船

用來走私的船主要是所謂的「大飛」,也就是那些船尾安裝有好幾部馬達的快艇。大飛名不虛傳,速度飛快,運送的走私貨可能還包括從大陸南下的非法移民或是妓女。

侯太太一家,她是最後一個靠開舢舨謀生的人了。她沒上過多少學,但是,四個孩子都受過教育,在城裡上班。她說,孩子們對舢舨根本沒興趣,「活太累,掙錢太少」。

她放慢船速,緩緩靠向碼頭。我付了錢,說聲再見,沿著海灘往家走。

回首一望,夜幕遮掩下,除了小小的紅色尾燈,已然看不到侯太太的舢舨,只有馬達的轟鳴,仍在隱隱約約地飄入耳中……
 

来源:BBC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