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恆"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長調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種形式,蒙古族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長是其一大特點。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和湖泊。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同時,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中蒙兩國聯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顯現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其不可估量的藝術性及世界性的價值。
一、歷史溯源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額爾古納河兩岸山林地帶向蒙古高原遷徙,生產方式也隨之從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長調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產生、發展了起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它逐漸取代結構方整的狩獵歌曲,佔據了蒙古民歌的主導地位,最終形成了蒙古族音樂的典型風格,並對蒙古族音樂的其他形式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長調集中體現了蒙古遊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徵,並與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生態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聯繫在一起,貫穿於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長調的基本題材包括牧歌、思鄉曲、讚歌、婚禮歌和宴歌(也稱酒歌)等。
蒙古長調屬於蒙古族的音樂,而蒙古族音樂大至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即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
在狩獵音樂文化時期,其音樂風格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簡潔、節奏明瞭、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風格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徵。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到,一些明顯帶有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特徵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追獵鬥智歌》、《白海青舞》。
伴隨著狩獵生產方式向遊牧生產方式的轉變,第二個時期的音樂風格也發生了從短調民歌向長調民歌風格上的演變,形成了蒙古族音樂史上的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從音樂形態學角度上看,此時期既保留發展了狩獵時期的短調音樂風格,又逐步創新形成了長調音樂風格。就長調民歌本身而言,此時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由簡至繁、由低至高的繼承發展過程。因此,從公元7世紀至公元17世紀的千年歷史中,蒙古族民歌發展的總趨勢可概括為:以短調民歌為基礎,以長調民歌為創新,長調民歌逐漸佔主導地位的時期,也是蒙古族整體音樂文化風格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
大約自公元18世紀(清朝中後期)起,隨著歷史變革及發展,北方草原與中原內地的聯繫進一步增強,各民族間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短調敘事歌、長篇說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形成了蒙古族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特徵可概括為:短調民歌重獲新生快速發展,長調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二、藝術特色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
長調牧歌的典範之作《遼闊的草原》,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都是簡潔精練的,全曲只上下兩個對偶樂句旋律,但卻熱情奔放,達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統一,同樣給人以遼闊、豪放的陽剛之美。古老的宴歌《六十個美》,僅在一首單樂段淳樸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個美的事物。歌中列舉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駿馬、候鳥鴻雁、陽光雲靄、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風光、怒放的鮮花、清澈的流水、彈撥的琴弦、嘹亮的歌聲、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義、長者的訓導、天下的太平……這種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獨特意境和神韻,在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更為突出顯示出蒙古族長調民歌高度的美學價值。
蒙古長調的表演者穿蒙古長袍,配以馬頭琴音樂,謳歌母愛、讚美生命、訴說愛情,以真聲唱法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聲音.在蒙古長調裡,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華彩裝飾(如前依音、後依音、滑音、回音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發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蒙古語稱為"諾古拉",可譯為"波折音",即發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複雜動作,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一般抖動兩三次,"諾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長調每個人唱的都不一樣,可以即興發揮,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以思念、讚賞的歌曲為主,大多數都是描寫草原、牛羊、白雲等,尤以唱馬的歌曲最多。"
蒙古族的生存環境歷來是地廣人稀,加之遊牧的獨特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愛的表達也有著獨特的方式,長調民歌即是在這種愛的原動力作用之下產生與發展的。因此,長調民歌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這種愛的本質與內涵。
- 關鍵字搜索:
- 蒙古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