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強的中鋁(圖)

中鋁是家標誌性企業,作為新國企的代表,被賦予了一系列重任:國企公司制治理的樣板,參與境外競爭的希望。 

目前中鋁處境的尷尬,顯示新國企的沒落,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子虛烏有的新國企。

中鋁在為避免上市公司被ST(A股市場退市風險警示)而奮鬥。

據媒體披露,在內部會議上,中鋁集團董事長熊維平給各單位下達的紅線目標稱之為生命線、生死線、高壓線。「只有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才能確保中國鋁業下半年不虧損,確保實現全年盈利的指標。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中國鋁業就要進入上市公司的ST板塊。」而這對於資金鏈極為緊張的中鋁的致命的,中鋁的銀行授信與證券市場再融資都會受到嚴重挑戰。

在境外市場,中鋁開始面對外資對於中國大型國企的深刻不信任。2009年中鋁並購力拓失敗,宣告中鋁在國際上游資源領域再次進軍失敗。此前中鋁收購一直較為順利。自從2004年肖亞慶開始出任中鋁總經理之後,中鋁凌厲的擴張,僅用兩年時間,就使資產增長到1280億元,是成立時的3.5倍。

中鋁在收購時對自己的資金鏈過於自信,上千億元的收購使中鋁負債率有增無減。中鋁曾有連續兩年利潤突破200億的歷史記錄,但金融危機後,隨著有色金屬價格的跳水,中鋁的利潤如過山車般滑落,兩年虧損達100多億元。雖然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鋁業宣布扭虧為盈,但負債率卻上升了一個百分點。8月3日,標普發布研究報告表示,中國鋁業入股西芒杜鐵礦項目可能會壓低其評級,因此已將該公司 「BBB+」長期企業信貸評級納入負面觀察名單,或予以下調。這意味著中鋁境外融資成本的提高。

中鋁還面臨著國內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游擊隊員」的狙擊。有分析人士指出,「中鋁大舉並購併沒有錯,它的錯誤在於它擴張的方向。中鋁並沒有向攸關自己產品成本的煤、電等能源行業擴張,這才是造成當下它巨虧的重要原因。」

國內大型鋁廠如同打不死的小強,有地方豐富的煤、電資源作後盾,這讓中鋁無法實現一鋁獨大的夢想,面臨被圍追堵截的局面。目前國內鋁行業產能完全過剩。今年國內鋁的供給量為1700萬噸左右,而需求只有1500萬噸。中銀國際報告顯示,從今年4月1日到6月中旬,國內平均鋁價為15700元/噸(含增值稅),較一季度的16554元/噸下跌了5%。報告估計,中國鋁業的生產成本(含增值稅和折舊)為15500元/噸,高於當前的現貨價格14080元 /噸。

尷尬的是,當中國開始保護銅鋁等企業,進行收購儲備時,無形中保護了全球的資源企業、刺激了國內的產能;當中國開始略有緊縮,中鋁等光鮮耀眼的大型企業就顯示出不勝負荷,市場競爭力薄弱畢露無遺。

更要害的是,新國企所應該具備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很少有具體行動。2006年年底,中鋁前董事長肖亞慶曾經表示,「我們最終目標是創辦世界一流企業,造就百年老店,建立和諧中鋁。一流意味著規模上、質量上、效益上做到行業一流;百年老店是指中鋁關注利益相關者的長遠利益;和諧包括內部和諧———管理者和員工的和諧,不同企業之間、企業與地方、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和諧」,但上述言論無法成為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佐證。肖亞慶本人的由商界向政界的自由跨越,暗示央企治理機制遠沒有完善。

面對壓力,中鋁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要求政府消滅國內過剩產能,就是將民企消滅一部分。這條路困難重重,以往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事實上,大型鋁業集團都是地方政府的GDP支撐,是地方政府的心頭肉。

另一條路是求助於政府,向高利潤產業邁進。據報導,今年7月20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出《關於中國鋁業公司調整主業範圍的復函》,鋁土礦採選,鋁冶煉、加工及貿易;稀有稀土金屬礦採選,稀有稀土金屬冶煉、加工及貿易;銅及其他有色金屬採選、冶煉、加工、貿易;相關工程技術服務。國資委還要求中國鋁業公司根據調整後主業,積極推進調整重組、突出主業,優化資源配置,嚴格控制非主業投資,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可見,以往的中鋁違背市場規律,攤子鋪得太大。中鋁可以在稀土等領域獲利,但那是政策的恩賜。

新國企的代表沒落,是新國企的悲哀,見證了做大不等於做強的鐵律。這家世界500強企業,實現了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世界大同之夢,但從成本控制與競爭力上,仍不如國內的「游擊隊」企業。

這些游擊隊企業才是未來中國企業立足於世界之林的真正希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