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是家标志性企业,作为新国企的代表,被赋予了一系列重任:国企公司制治理的样板,参与境外竞争的希望。
目前中铝处境的尴尬,显示新国企的没落,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子虚乌有的新国企。
中铝在为避免上市公司被ST(A股市场退市风险警示)而奋斗。
据媒体披露,在内部会议上,中铝集团董事长熊维平给各单位下达的红线目标称之为生命线、生死线、高压线。“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才能确保中国铝业下半年不亏损,确保实现全年盈利的指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铝业就要进入上市公司的ST板块。”而这对于资金链极为紧张的中铝的致命的,中铝的银行授信与证券市场再融资都会受到严重挑战。
在境外市场,中铝开始面对外资对于中国大型国企的深刻不信任。2009年中铝并购力拓失败,宣告中铝在国际上游资源领域再次进军失败。此前中铝收购一直较为顺利。自从2004年肖亚庆开始出任中铝总经理之后,中铝凌厉的扩张,仅用两年时间,就使资产增长到1280亿元,是成立时的3.5倍。
中铝在收购时对自己的资金链过于自信,上千亿元的收购使中铝负债率有增无减。中铝曾有连续两年利润突破200亿的历史纪录,但金融危机后,随着有色金属价格的跳水,中铝的利润如过山车般滑落,两年亏损达100多亿元。虽然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铝业宣布扭亏为盈,但负债率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8月3日,标普发布研究报告表示,中国铝业入股西芒杜铁矿项目可能会压低其评级,因此已将该公司 “BBB+”长期企业信贷评级纳入负面观察名单,或予以下调。这意味着中铝境外融资成本的提高。
中铝还面临着国内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游击队员”的狙击。有分析人士指出,“中铝大举并购并没有错,它的错误在于它扩张的方向。中铝并没有向攸关自己产品成本的煤、电等能源行业扩张,这才是造成当下它巨亏的重要原因。”
国内大型铝厂如同打不死的小强,有地方丰富的煤、电资源作后盾,这让中铝无法实现一铝独大的梦想,面临被围追堵截的局面。目前国内铝行业产能完全过剩。今年国内铝的供给量为1700万吨左右,而需求只有1500万吨。中银国际报告显示,从今年4月1日到6月中旬,国内平均铝价为15700元/吨(含增值税),较一季度的16554元/吨下跌了5%。报告估计,中国铝业的生产成本(含增值税和折旧)为15500元/吨,高于当前的现货价格14080元 /吨。
尴尬的是,当中国开始保护铜铝等企业,进行收购储备时,无形中保护了全球的资源企业、刺激了国内的产能;当中国开始略有紧缩,中铝等光鲜耀眼的大型企业就显示出不胜负荷,市场竞争力薄弱毕露无遗。
更要害的是,新国企所应该具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很少有具体行动。2006年年底,中铝前董事长肖亚庆曾经表示,“我们最终目标是创办世界一流企业,造就百年老店,建立和谐中铝。一流意味着规模上、质量上、效益上做到行业一流;百年老店是指中铝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和谐包括内部和谐———管理者和员工的和谐,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与地方、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和谐”,但上述言论无法成为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佐证。肖亚庆本人的由商界向政界的自由跨越,暗示央企治理机制远没有完善。
面对压力,中铝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要求政府消灭国内过剩产能,就是将民企消灭一部分。这条路困难重重,以往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事实上,大型铝业集团都是地方政府的GDP支撑,是地方政府的心头肉。
另一条路是求助于政府,向高利润产业迈进。据报道,今年7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出《关于中国铝业公司调整主业范围的复函》,铝土矿采选,铝冶炼、加工及贸易;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稀有稀土金属冶炼、加工及贸易;铜及其他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贸易;相关工程技术服务。国资委还要求中国铝业公司根据调整后主业,积极推进调整重组、突出主业,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见,以往的中铝违背市场规律,摊子铺得太大。中铝可以在稀土等领域获利,但那是政策的恩赐。
新国企的代表没落,是新国企的悲哀,见证了做大不等于做强的铁律。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了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世界大同之梦,但从成本控制与竞争力上,仍不如国内的“游击队”企业。
这些游击队企业才是未来中国企业立足于世界之林的真正希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大而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