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袁枚如何做官

 2010-03-22 00: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袁枚作品

清代才子袁枚,在《俗吏篇》一詩中這樣描述自己的為官生活:

俗吏未必從我始,俗吏當亦從我止。
老母迎養病在衙,有子不見常千里。
為言不見良如何,朝朝五鼓車馬馱。
參渴大吏苦迎送,應答賓客時奔波。
金陵內城六十里,約略一轉時光過。
歸來但見燈兩廊,夕陽同下如牛羊。
媰孀崽子攔滿道,牽裾各各陳衷腸。
但恨長官歸來晚,不知長官未餐飯。
忍飢息氣排衙坐,欲決不決頭屢顧。
既恐稽遲轉累民,又恐倉黃事多誤。
亂絲抽割將下堂,猶有秀才呈文章。
使君既自翰林出,不加禮貌非循良。
星落更沉風轉緊,簿書束束如春筍。
滴墨研朱細討論,吏胥乘間猶舞文。
回首紛紛幕府進,公事侜張多報信。
岸獄稍寬逸數囚,倉谷逢霉爛一寸。
抽簿共言糧不足,願把蒲鞭聊示辱。
己從漏盡解衣裳,重整精神任敲扑。
倦極酣眠門又響,失火民呼公速往。
抽豐賓客太無聊,重疊書來請絕交。
仰天大笑卿知否,折腰只為米五鬥。
何不高歌《歸去來》 ,也學先生種五柳。

 

這是他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應當說是比較真實的。一個官如果要盡職盡責的話,可能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對官的印象,舞台上都是「老爺」形象,出門四人大轎抬,喝道而行;端坐大堂,吃拿卡要,貪贓枉法。可我們從袁枚的這首詩看,做地方縣令,並沒有那樣的「老爺 譜」,也沒有那樣的福氣,這是怎麼理解呢?

可以作這樣的分析:我們從舞台上看到贓官,多代表一個朝代的末期腐敗。袁枚的筆下的自身寫照,有很大的真實性。這都是硬性的工作,哪一樣也不能怠慢,如果怠慢了就是瀆職。舊時的官與現在的官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官只升不降,舊時的官被「彈劾」貶官是常事,被「彈劾」是舊時為官的緊箍咒,現在的官沒有這個緊箍咒。滿清入主中原,勵精圖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治官是嚴厲的。我們可以看看袁枚這一天的工作,他忙公務未歸,上訪的孤兒寡母早已擠滿街等候他了,民苦民瘼推不開。這裡透出一個信息,封建社會的官府還是要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的,政府不能不作為,官如果推卸責任,不想見上訪的群眾,或警車開道或後門開溜,就不會遇到這些麻煩。袁知縣忙公務回來晚了還怕百姓怨恨,忍飢也得先解決群眾疾苦,處理慢了怕耽誤老百姓的事,處理急了又怕有失誤。把這些亂麻一樣的事處理完了,並沒有坦然,而是像秀才對人呈上自己的文章一樣誠惶誠恐,這個官做得夠好的吧?不但有覺悟,有責任心,還有良心。袁枚本是京官,因為一次滿文考試沒有考好,被派到下邊做知縣,他沒有牢騷和氣餒,照樣盡職盡責。這既是他的覺悟,恐怕還有封建社會治官的壓力。一天的工作不做完不休息,星斗西沉,夜半風起,卷宗束束如春筍,這些工作都等他!最後還要過問監獄的門看好了沒有,糧倉爛沒爛,剛要睡下,忽然有突發事件!

這是袁枚用詩記載他的為官的生活,或許有些誇張,但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和事務是完全可信的。我們印象中過去的官全是老爺,是寄生蟲,以袁枚的做官經歷看,做官也要付出。袁枚既有他個人的自覺性,肯定還有制度背後的緊箍咒,使其不敢怠慢。袁枚這段做官的經歷,是第一手資料,過去的官並不比現在的官好做。

[附] 袁枚的原詩通俗易懂。如果您有興趣,不妨看看下面的白話翻譯是否合乎尊意:

俗吏未必從我才開始,倒是應該到我而為止。
母親接來奉養病在衙,兒子不見常如隔千里,
要問不見到底為什麼,天天拂曉車馬將我馱。
參拜大官苦於常迎送,應酬賓客時時要奔波。
金險內城廣有六十里,稍為一轉就已時問過。
回來只見明燈照兩廊,牛羊歸圈西天落夕陽。
寡婦幼兒成群攔滿道,牽住衣裳各各訴衷腸。
心中只怨長官回來晚,不知長官還沒吃上飯。
忍住飢餓靜心升堂坐,想判不判時時回頭看。
既怕耽擱反而害百姓,又怕倉促可能會錯判。
亂絲理清剛剛要下堂,又有秀才呈報送文章。
官長既是翰林院出身,不加禮貌不是好官樣。
星星沉沒風兒吹得緊,公文札禮猶如那春筍。
墨筆硃筆細細來批審,小吏乘機作弊來舞文。
回頭又見部下把衙進,公事欺誑大多報作真。
監獄稍寬逃出幾罪犯,倉庫糧食霉爛有一寸。
抽查賬簿都說糧不足,稍加懲罰聊以示恥辱。
更深夜盡才得解衣裳,重打精神又敲打應付。
倦極酣眠不料門又響,失火百姓叫官快快往。
秋風賓客實在太無聊,封封信來請求要絕交。
仰夭大笑問道你知否,俗吏彎腰只為米五鬥。
何不高聲歌唱《 歸去來》 ,也學淵明先生回鄉種五柳!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