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蘇州出狀元

 2009-12-16 16:5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蘇州是春秋時代吳國的一部分,所以歷史上曾稱吳中、吳郡、吳下,宋時稱平江。明、清兩代蘇州府包括吳縣、長洲、昆山、常熟、吳江及太倉,其地域範圍沿襲至今。

蘇州盛產狀元,有人統計,明代共舉行八十八場會試。因洪武三十年南北榜之爭,故而產生了八十九位狀元,而明代蘇州府共出了七位狀元,幾乎佔全國狀元總數的十分之一。而清朝一代二百五十年間,共有狀元一百一十四人,蘇州府就有二十七人,約佔總數的四分之一。

從前有人說過:"吳郡自隋唐設進士科以來,未嘗曾有魁天下者。"為什麼從宋代開始,蘇州的文運才好起來,後來狀元越來越多呢?

南宋初年,蘇州民間流傳兩句讖語,一句是"穹窿石移,狀元來歸";還有一句是"潮至夷亭出狀元"。穹窿是當地一座山的名字,位於太湖邊上,稱為吳郡名山第一。夷亭在昆山縣西,傳說春秋時代吳王闔閭曾在此地安營建亭以御東夷,故得名為夷亭。

南宋李宗淳熙八年,一天夜晚蘇州狂風暴雨。次日清晨,鄉民發現穹窿山半腰的一塊巨石,從東邊移到了西邊,依然後立不倒,在石塊移動所經之處,雜草偃伏。

這一年科舉考試,蘇州府吳縣的黃由高中狀元,應了"穹窿石移,狀元來歸"的讖語。

據說早在宋仁宗紹興年間,就曾經有潮水湧過昆山城,但當年並沒有出現狀元。到了宋孝宗淳熙十一年,有一個道士雲遊到昆山,反覆口誦"潮至夷亭出狀元"這句讖語,並說一定有邑人應此讖。

這件事廣為傳佈,侍郎李彥平聽到後,轉告昆山縣令葉自強。葉自強便在水濱修了一座"聞潮館",這一年潮水果然湧過了夷亭。適逢又是科比之年,蘇州昆山人衛涇高中狀元,又應了"潮至夷亭出狀元"這句讖語。

黃由、衛涇兩人在淳熙八年、十一年先後高中狀元,應了讖語之後,從此蘇州地區科甲更趨興隆。至明、清兩代,狀元輩出,甚至有"狀元為蘇州土宜"的說法。

有這麼一個故事:清朝初年,各地在京的官員在一次敘會上,在閑談間各自說起了自己家鄉有什麼土特產。杭州人說西湖龍井茶是天下第一,南京人稱板鴨滋味最佳......談論得非常熱鬧。座中唯有蘇州人汪琬枯坐一旁,不發一語。

座中各人一定要汪琬談一談蘇州有何特產,汪琬推辭不過只好說:"蘇州的特產不多,算來算去只有兩樣。"眾人連忙追問是哪兩樣?汪琬不慌不忙說:"一為梨園子弟。"眾人點頭稱是,又問還有一樣是什麼?汪琬欲言又止,在大家窮追不舍的情況之下,他才慢慢地說道:"是狀元。"眾人聽了以後,個個頓時都楞住了,不過細想他說得也不錯,隨後便"結舌而散"。

汪琬所言,可能並非是故意炫耀,而是對家鄉屢出狀元的自豪。




来源:世界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