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圖)

 2009-11-05 21:2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國孩子和美國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了。首先,他們長得就不一樣。中國孩子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美國孩子則是藍眼睛黃頭髮白皮膚。說實話,當我們比較任何兩個不同的人或事時,既身處其中又遠觀細玩, 這和霧裡看花水中望月大有相似之處。表面的不同很容易分辨,而骨子裡的差異則不太容易區別。

假如你要問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的最大區別是什麼,我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就像比較豬肉和牛肉到底哪個好吃一樣,不同口味的的人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世上沒有絕對的事物,也沒有絕對的比較。本文因故屬於拋磚引玉類的探討。

根據筆者在美國生活十餘載的生活經歷,在我眼中,我能看到的中美孩子有兩大不同: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用功,美國孩子比中國孩子會白活。

的確,在孩子的眼裡,中國孩子總是比同齡的美國孩子要忙。一大堆的課外功課和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幾乎佔滿了中國孩子們的課後時間。我女兒六歲時,我們第一次買房,也是第一次和美國人民做鄰居。每天孩子放學後,在我們小區,戶外是跑跑跳跳的美國同齡兒童,屋內則是學中文練鋼琴補算術的女兒。每當美國小朋友上門找我女兒玩兒時,小丫頭總會無可奈何地說,對不起,我要寫作業,然後我還要練鋼琴呢。我站在孩子身邊,看到了美國孩子的一臉失望和我家孩子的一肚子不滿。說實話,我心裏也不是滋味。

也許你會問,美國的中國孩子為什麼非要這麼用功呢?我本人在美國的三個州生活過,見識過許許多多的華人家庭。我家女兒的無奈,在很多華人家庭裡,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影子。你信不,即使是美國學校裡最優秀的中國孩子,回到家裡,還是離不開課外功課。也許你又會問了,中國孩子本來就不錯了,為什麼還要課後給他們加碼呢?

我在美國中部城市聖路易斯生活時,結識一位來自廣州的博士媽媽,她的育兒觀點應該很有代表性。她說,美國小學課外時間這麼多,我看到孩子在家裡沒事晃來晃去的,我心裏鬧得荒。如果不給他們加些課外作業,我覺得對不起他們啊。

這就是望子成龍的中國媽媽,這就是中國媽媽的育兒觀。這也是解釋為什麼中國孩子要比美國孩子用功的一大原因。

記得多年前我在國內讀初中時,背過英文課本裡的幾句話,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這就是說,好了還要更好。當年我在國內接受的教育理念,正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對孩子們今天在美國的教育。我和那位廣州媽媽一樣,也見不得孩子們在放學後無所事事的樣子。孩子們哪,對不住了,不管你在學校怎麼樣,你還是要繼續加油,好了還要好上加好,懂嗎?不用功,你能最好嗎?

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在我美國三個州的十幾年移民生活中,我在觀察自己和其它華人孩子的成長過程時,我發現,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還有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區別,那就是公眾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問題。

先以我們成人為例。旅居美國的中國人在談論他們的美國同事時,時常會這樣說,我們單位的那個美國人沒什麼真本事,就是會白活。靠那張嘴,他把老闆哄得團團轉。會白活的人吃香,這世界太不公平了。上面這樣的牢騷在美國的大學,醫院,公司裡都可以聽得見。這裡所謂的白活,就是我想說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早在我家孩子上幼兒園時,我就看到了美國和中國小朋友在這方面的不同。每天接送孩子時,我總能聽到美國孩子和老師在滔滔不絕地講東講西。比如,家裡的小狗,路上的汽車,公園的湖水,美國孩子總能沒事找事地說得條條是道兒。可班上的中國孩子們呢?中國孩子大多是當聽眾啊,或者是躲在媽媽的身後,安靜地四處張望著。是我們中國孩子天生不會表達?肯定不是。比如,林妙可這小姑娘,她不僅會表達,還表達到奧運會上去了。是美國孩子的過份自信壓制了中國孩子的表達慾望?這很值得探討和深思。

幼兒園裡的中國孩子,大多來自雙職工家庭。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媽媽把孩子往托兒所一扔,馬上就會匆匆趕去上班。相比之下,那些和老師特別愛說的美國孩子,除了他們的語言天賦因素,他們的全職媽媽肯定也給了他們更多無形的鼓勵。比如,我兒子班上有一個叫托米的男孩。每天,他媽媽總會在學校和老師有意多聊一會兒。日子久了,托米在托兒所變得越來越愛說,最後變得和他媽媽一樣地健談。

眾所周知,美國婦女做全職媽媽的比中國婦女要多得多。媽媽全職在家裡,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孩子。很多美國全職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盡早地接觸群體,她們通常會把孩子送到半天制的托兒所裡。比起全職工作的中國媽媽來說,這些美國全職媽媽的時間會富裕得多。她們不僅會在接送孩子時,和老師悠哉悠哉地閑扯,還會去托兒所做義工幫忙。按照簡單的推理,有媽媽在托兒所裡幫忙,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大增。有自信心的孩子,肯定就愛說。越說越自信,越自信越愛說。這種正反饋,會讓那些美國孩子越來越會白活,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美國男孩托米一樣。

和全職媽媽起類似功效的,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美國的中小學裡,都有由學生家長自願組建的家長會(PTA)。這些家長會,主要負責學校內部各種活動的協調和管理。筆者做過一個有趣的觀察,我發現,活躍在家長會裡的成人們,大多是美國人。雖然有少量的中國人介入其中,但中國人所起的作用可謂是冰山一角。可想而知,美國孩子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他們父母的管理能力,也學會了怎麼與人溝通,怎麼口頭展示自己的本事。

筆者在俄亥俄大學讀博士時,也親身體會到了中國同學的用功和美國同學的會白活。當時,在我們的生化課上,書面考試得A的幾乎全是中國學生,而課堂口頭報告名列前茅的,幾乎都是美國人。這種巨大的反差,其實也就是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的主要區別。除去第二語言的因素,我們中國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不如美國同學,和我們所受的教育大有關係。

記得我在國內受中小學教育時,除了啃書本念課文,我幾乎沒有過課堂表達的其它機會。而在美國小學,從三年級時起,孩子們就有讀書報告的機會。可以想像,當孩子怯生生地第一次站在講臺前,害羞是難免的。但這樣的語言能力訓煉,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則是十分寶貴的。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只要用功啃書本,得A的機會就會大增。但那種誇誇其談的口頭演講並非一日之功,絕對是個臨陣磨槍磨不出來的硬功夫。


最近,我在和美國馬里蘭州唯一的華裔小學校長孫鳳儀博士訪談時,這位深諳美國中小學教育的孫校長,也提醒華人孩子一定要在美國學校加強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她重點提出,在我們中國文化中,大人們常常會教育孩子要三思而行,不要中斷或者打擾別人說話。她說,如果我們讓孩子刻守這樣的古訓,在美國日後的成長中,華人孩子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時一定會有挫折感。當然,如何使用技巧,如何讓自己融入對方的交談,則是門很大的學問。

以我家自己的孩子為例,我再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家的三個孩子,功課都不錯,但他們的公眾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待加強。有時想想,公開站在眾人面前講話,即使是我們成人,都會覺得緊張,甚至會害羞,更不用說是孩子了。為了禰補孩子在這方面的不足,對家裡的小學生,我會盡量抽出時間去學校做義工。每次我去學校幫忙,我六歲的兒子總會自豪地告訴同學,瞧,那是我媽媽。然後,兒子還會和同學們哇拉哇拉順便講講其它雜事。對我家的中學生,我則鼓勵她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班,有意鍛練孩子在公眾面前的表達能力。這種訓練班通常每週二活動一次,週末會有一整天的演講訓練。雖然大人和孩子都投入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我卻覺得很值。理由就像前面提過的孫校長所講的那樣。

美國著名的演講大師戴爾。卡內基在他的那本風靡全球的"語言的突破"書中前序提到,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本人的智力和技巧,而另外85%則取決於溝通的能力,講話的技巧以及說服他人的能力。由此可見,"會白活"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假如我們能把中國孩子的用功和美國孩子的"會白活"結合在一起,那培養出來的孩子該是什麼樣呢?不用說,這樣的孩子一定會很棒!樂觀地想像一下,左手用功,右手會白活,這樣的孩子,只要一出手,說不定就是打破天下無敵手啊。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