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瑞士記者:北京三味書屋的黑色幽默

 2009-10-18 04: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隨著中國作為主賓國在法蘭克福書展亮相,中國國內的圖書市場也引起德語媒體的興趣。《星期日新蘇黎世報》刊登的一篇報導記錄了記者在北京三味書屋的見聞。

《星期日新蘇黎世報》在文章中寫道:"最近,三味書店又充滿了笑聲。這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七十歲的作家楊繼繩用一個半小時摘錄朗誦了他的作品《墓碑》,這是一部無情揭露毛時代大飢荒的調查報告,它把黨編寫的官方歷史稱為彌天大謊式的宣傳。

這時,聽眾中一名年輕人發言,他介紹自己是下面省裡一家報紙的記者,他只能寫好消息,從來不能報導真相。他想知道,如果要偶爾寫一點自己不必為之羞愧的文章,他應該從何做起。楊繼繩回答說:'年輕人,要有耐心,你會等到這一天的。我在新華社工作了一輩子,最多隻寫了三篇像樣的文章。但是退休以後,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你就高高興興地等著進入老年吧!'"

討論禁書的地方

在三味書屋,這樣的黑色幽默比比皆是。星期六下午,這裡總是人滿為患。這些拾漏補遺的私營書店在銷售額方面雖然無法與國家的大型連鎖書店相比,但作者與讀者可以在這裡討論禁書,這些書屋成了中國知識份子碰頭的地方:

"這是古老文化的復興:早在一百年前,當中華帝國分崩離析、中國在尋找通向現代化的道路時,書店就是改革和革命思想的重要轉運站。中國第一代共產黨人也是從書架及其附屬的沙龍獲取了精神武器,為他們實現變遷的雄心服務。毛澤東也是這樣,作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助理員,他在那裡進行了首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演練。

由於共產黨知道言論和知識的力量,所以它今天竭力控制並鉗制討論。儘管如此,言論自由總可以找到生存的空隙。公開討論和進行批評的最重要論壇是網際網路,但網路知識份子現在越來越多地聚集在現實世界,書店成了他們首選地點,因為他們在這些書店附屬的咖啡廳或茶館裡可以組織一些不引人注目的活動。"

來自政府的壓力

1988年,網際網路時代尚未開始,三味書屋就已開始營業,這是北京第一家顧客可以隨意閱讀、不一定必須購買書籍的私營書店。在談到這家書店能夠生存下來的原因時,書店主人李世強和劉元生這對年過古稀的老夫妻說:

"由於做報告的人都是有名的教授和知識份子,他們知道自己的言論可以走多遠,所以三味書屋才免於被封。這對老夫妻不無自豪地說,雖然警方多次要求書店少舉行一些涉及批判性題材的活動,但他們頂住了壓力。李世強說:'我們知道,每個星期六都有政府的人坐在聽眾中,但對此我們並不反對。相反,我們認為,他們也應該參與我們的討論。'"

原標題:瑞士記者感受北京三味書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德國之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