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館藏的「世界第一錢」是為紀念雲南開爐造幣而鑄
走進昆明檔案館,發現雲南最早的銅幣產自明嘉靖年間,而該館珍藏的最早古錢則是明萬曆年間製造的,距今有400多年歷史。
而到過會澤縣城的人們,也許都記得城中廣場上那枚直徑達幾十米的巨型銅幣雕塑。它的原型就是一枚「嘉靖通寶」紀念幣。2002年,這枚重達41.5公斤的古錢幣,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古錢幣。
「世界第一錢」重41公斤
一個方孔的古銅幣,需要一個壯漢使盡渾身力氣才能抱起來,它到底是什麼錢幣呢?
走進會澤縣的鉛鋅礦檔案館,只見一枚碩大的方孔圓幣,靜靜躺在那裡。黑褐色的幣身,泛著青銅的淺綠,正面是「嘉靖通寶」4個大字。專家鑑定表明,這是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產自「東川府」(今會澤、東川、巧家一帶)的一枚紀念幣,為紀念開爐造幣而鑄。
經過現代科學的檢驗,這枚錢幣含銅90.81%,另外還含有部分鐵、鋁和鋅等金屬。
這也就說明,雲南最早於嘉靖年間已開始製造和使用銅幣。當時的「東川府」所在地就是如今的會澤縣古城,因此會澤也被譽為「錢王之鄉」。
明朝生產4種滇錢幣
雖然會澤和東川一帶的採礦史有兩千年以上,但是專家們稱,歷史上的滇屬地區的市場經濟貿易中,一直使用貝殼製作錢幣,民間主要使用實物交換。富庶階層則使用銀兩購買物品。
因為,製造金屬貨幣需要朝廷批准。到了明嘉靖年間,會澤開始大規模開採、冶煉銅礦。
豐富的資源加上冶煉技術的成熟,雲南最早的銅幣「嘉靖通寶」誕生了!此後,「東川府」又生產了「萬曆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早期滇幣主要有這4種銅鑄貨幣,此外明朝晚期還出現了「永曆通寶」和「興朝通寶」。
錢幣背後的政治經濟
如今存世的「嘉靖通寶」已經很少,常見的是明朝中晚期的滇銅幣。昆明市檔案館的專家稱,明嘉靖年間鑄造的滇銅幣不多,並沒有規模化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而滇銅幣的普遍使用,是在明朝末年。當時,有些地方首領也在鑄造銅錢,像「永曆通寶」與「興朝通寶」都有反清復明的政治味道。
清朝初年,銅錢的原材料主要依靠日本的「洋銅」,而當進口量越來越小時,竟然引發了「金融危機」,北方的兩大鑄幣廠近乎停工,地方鑄錢局也無銅可鑄。
於是,儲量豐富的「東川銅」被大規模開採,清乾隆、嘉慶時期最高年產量達1000萬斤以上,全都通過水運或人背馬馱運往北方,幾乎全都用於鑄造銅幣。
「銅都」輝煌過後的遺產
歷史上粗放型的大規模採礦煉銅和造幣,又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什麼?
如今的會澤、東川一帶,植被稀少、泥石流災害嚴重,漫山貧瘠。東川一度被國家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在「錢王之鄉」會澤縣,還有一家大型的礦業公司馳宏鋅鍺在那裡開採。不過,他們開採的已經不是銅礦,主要是鉛鋅礦產。
「銅都」的風采消失了,它只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歷史記載表明,由於明清兩朝持續幾百年的開採和冶煉,人們幾乎砍光了那裡的原始森林,挖遍了那裡的大小山脈。留下的,除了荒涼,還有教訓。
雲南銅幣鑄造的背後,是需要重新審視的一段記憶。
- 關鍵字搜索:
- 世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