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需要一個怎樣的股市?要瞭解這一點,就應該清楚中國所處的大環境:出口下降、內需不足、投資缺錢。激活經濟的唯一途徑是拉動內需。那麼,股市對消費有影響嗎?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次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股市從14000多點一路下跌,公眾的消費也一路下滑。等到股市今年3月份在6400多點的位置企穩上揚,美國公眾的消費信心也逐漸恢復。
中國亦如此。2007年10月後,股市一路下跌,消費也一路下滑,如何拉動內需成為政府最頭疼的問題。等到股市從1600多點的位置起來,消費也跟著起來了。
股市與消費的聯繫,何以如此緊密?
股票與現金一樣,都是財富的存在形式,並且,股票的快速變現能力決定著,它隨時可以轉換成現金。知道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兩者的關係了。對消費有真正影響力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供給,還包括內生出來的貨幣,即股市上漲對購買力而言,相當於內生出一部分貨幣,對股票的持有人而言,相當於個人財富的增長,個人購買力自然也隨之提高。
個人財富的增加,必然會刺激消費。因此,在美國股市上漲到14000多點時,美國的消費動能非常強。這是因為,在美國人的財富構成中,股票等證券類資產佔比較大,股市對消費的影響更直接。也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中國政府在應對次貸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就是激活股市,把股市從泥潭中拉出來。
因此,2月12日,我在《中國股市已經踏上狂熱軌道》一文中寫道:未來的股市走勢,將超過很多人的預期。瘋狂的單邊市可能持續交替上演。有關部門炒概念,使得股市在"故事會"中走出令世界瞠目結舌的行情。
事實上,在中國經濟受次貸危機影響,陷於被動狀態中時,各種利好消息不斷出臺,在今年7月29日以前,很少看到股市有像樣的調整,稍微一調整,馬上就會有政策出臺,中國股市走出了一波強勢上揚行情。那麼,最近的股市下跌,又代表著怎樣的玄機呢?
這與決策者對通脹的擔憂有關。
股市影響消費,當然也與通貨膨脹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中國尤其如此。由於股市會內生出一部分購買力,這些購買力一旦形成消費,就會推高物價,從而加大通貨膨脹壓力。正是由於這一點,每當通貨膨脹壓力出現時,中國政府就會調控股市,因此,通脹較嚴重之時,中國股市是沒有牛市的。A股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一方面,這次的通貨膨脹隱患實際上與股市並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天量信貸資金持續注入的結果。另一方面,儘管股市較之1600多點已經翻倍,但對於大多數深套的人而言,這一反彈尚不足以幫助他們解套。第三個方面,股市的這波上漲吸收了多餘的流動性,緩解了供求關係,有利於物價穩定。如果沒有股市的吸納作用,資金快速流進商品市場,必然推動物價上漲。
很顯然,這波股市的上漲,與過去的牛市相比,對通脹的影響力是非常弱的。真正帶來通貨膨脹隱患的,是天量信貸資金,正因為這一點,央行開始對貨幣政策進行微調,7月份的信貸投放大幅度減少--全國當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3559億元,與6月份當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53萬億元的規模相比,降幅高達77%。
對於一個資金推動型的牛市而言,信貸投放的收緊,不僅直接減少了股市資金的供應,更重要的是,它給人們帶來了一個預期或者一個暗示,即股市的持續反彈開始遇阻。群體性思維或選擇,必然影響股市的走勢,加之前期眾多獲利盤欲變現,於是,快速的出逃行為集中出現。A股出現了一波近乎"5·30"事件的暴跌。
但是,應該認識到,對於政府而言,它非常需要一個保持穩定或相對堅挺的牛市。
首先,這是融資的需要。這輪調整始於今年7月29日,當天,中國建築上市,通過A股籌資人民幣500多億元,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的IPO交易。新股發行不僅規模大,而且,量也非常密集。如果股市邁入熊市,剛剛重啟的融資可能被迫終止,這顯然不符合政府的利益取向。
其次,如果股市走熊,消費必然受到抑制,而決策層最頭痛的內需拉動問題,也可能雪上加霜。宏觀經濟數據中,7月份工業生產和投資數據明顯低於此前機構的預期,特別是出口跌幅再次加大,實體經濟要實現復甦,內需的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依然脆弱的今天,股市的走向不僅關係到廣大投資者利益,對政府而言,更是事關經濟復甦的大局。
在目前階段,股市出現調整甚至快速的調整是正常的,但股市持續暴跌並走熊與政府的利益取向顯然是相背離的。如果承認政府在股市中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個經濟體,政府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會如何影響股市,是不難想像的。當然,在泡沫已經累積的情況下,政府也傾向於先通過"國家隊"的高位變現擠壓部分泡沫,然後低位接回,如此一箭雙鵰之舉,立牌坊又增加收益,這必然會加劇股市的波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股市對消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次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股市從14000多點一路下跌,公眾的消費也一路下滑。等到股市今年3月份在6400多點的位置企穩上揚,美國公眾的消費信心也逐漸恢復。
中國亦如此。2007年10月後,股市一路下跌,消費也一路下滑,如何拉動內需成為政府最頭疼的問題。等到股市從1600多點的位置起來,消費也跟著起來了。
股市與消費的聯繫,何以如此緊密?
股票與現金一樣,都是財富的存在形式,並且,股票的快速變現能力決定著,它隨時可以轉換成現金。知道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兩者的關係了。對消費有真正影響力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供給,還包括內生出來的貨幣,即股市上漲對購買力而言,相當於內生出一部分貨幣,對股票的持有人而言,相當於個人財富的增長,個人購買力自然也隨之提高。
個人財富的增加,必然會刺激消費。因此,在美國股市上漲到14000多點時,美國的消費動能非常強。這是因為,在美國人的財富構成中,股票等證券類資產佔比較大,股市對消費的影響更直接。也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中國政府在應對次貸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就是激活股市,把股市從泥潭中拉出來。
因此,2月12日,我在《中國股市已經踏上狂熱軌道》一文中寫道:未來的股市走勢,將超過很多人的預期。瘋狂的單邊市可能持續交替上演。有關部門炒概念,使得股市在"故事會"中走出令世界瞠目結舌的行情。
事實上,在中國經濟受次貸危機影響,陷於被動狀態中時,各種利好消息不斷出臺,在今年7月29日以前,很少看到股市有像樣的調整,稍微一調整,馬上就會有政策出臺,中國股市走出了一波強勢上揚行情。那麼,最近的股市下跌,又代表著怎樣的玄機呢?
這與決策者對通脹的擔憂有關。
股市影響消費,當然也與通貨膨脹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中國尤其如此。由於股市會內生出一部分購買力,這些購買力一旦形成消費,就會推高物價,從而加大通貨膨脹壓力。正是由於這一點,每當通貨膨脹壓力出現時,中國政府就會調控股市,因此,通脹較嚴重之時,中國股市是沒有牛市的。A股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一方面,這次的通貨膨脹隱患實際上與股市並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天量信貸資金持續注入的結果。另一方面,儘管股市較之1600多點已經翻倍,但對於大多數深套的人而言,這一反彈尚不足以幫助他們解套。第三個方面,股市的這波上漲吸收了多餘的流動性,緩解了供求關係,有利於物價穩定。如果沒有股市的吸納作用,資金快速流進商品市場,必然推動物價上漲。
很顯然,這波股市的上漲,與過去的牛市相比,對通脹的影響力是非常弱的。真正帶來通貨膨脹隱患的,是天量信貸資金,正因為這一點,央行開始對貨幣政策進行微調,7月份的信貸投放大幅度減少--全國當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3559億元,與6月份當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53萬億元的規模相比,降幅高達77%。
對於一個資金推動型的牛市而言,信貸投放的收緊,不僅直接減少了股市資金的供應,更重要的是,它給人們帶來了一個預期或者一個暗示,即股市的持續反彈開始遇阻。群體性思維或選擇,必然影響股市的走勢,加之前期眾多獲利盤欲變現,於是,快速的出逃行為集中出現。A股出現了一波近乎"5·30"事件的暴跌。
但是,應該認識到,對於政府而言,它非常需要一個保持穩定或相對堅挺的牛市。
首先,這是融資的需要。這輪調整始於今年7月29日,當天,中國建築上市,通過A股籌資人民幣500多億元,成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的IPO交易。新股發行不僅規模大,而且,量也非常密集。如果股市邁入熊市,剛剛重啟的融資可能被迫終止,這顯然不符合政府的利益取向。
其次,如果股市走熊,消費必然受到抑制,而決策層最頭痛的內需拉動問題,也可能雪上加霜。宏觀經濟數據中,7月份工業生產和投資數據明顯低於此前機構的預期,特別是出口跌幅再次加大,實體經濟要實現復甦,內需的作用顯而易見。因此,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依然脆弱的今天,股市的走向不僅關係到廣大投資者利益,對政府而言,更是事關經濟復甦的大局。
在目前階段,股市出現調整甚至快速的調整是正常的,但股市持續暴跌並走熊與政府的利益取向顯然是相背離的。如果承認政府在股市中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個經濟體,政府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會如何影響股市,是不難想像的。當然,在泡沫已經累積的情況下,政府也傾向於先通過"國家隊"的高位變現擠壓部分泡沫,然後低位接回,如此一箭雙鵰之舉,立牌坊又增加收益,這必然會加劇股市的波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時寒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