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什麼"十里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

 2009-08-30 18: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宋朝蘇軾《送孔郎中赴陝郊》詩︰"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晏、許普謝恩辭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長亭,相餞而別。"這裡所提到的"十里長亭",都是指送別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古人把"十里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呢?

亭存在的歷史久遠,早期的亭並非供觀賞用。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如《後漢·百官志》載有︰"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為亭長。或為亭父。"

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制,但之後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及《釋名·釋宮釋》︰"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又《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當時,道路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亭短亭。"倪璠·註:"《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長亭又稱為"十里長亭",而近城的十里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後來,亭開始出現在中國園林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築物。亭有頂無牆,是供人憩息、觀賞的建築物,多筑在花園或路旁。如涼亭、茅亭...等。到隋唐時期,園林庭院中筑亭已經很普及,唐朝宮殿中也大量出現亭的建築物。宋朝時,亭的建築多也更精巧。

唐朝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及宋朝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詞中的"長亭",是指古代供行旅休憩的驛站,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用詞。

在古代送別詩詞中,"十里長亭"不斷出現,蘊含著離情依依的惜別情愫。久而久之,"十里長亭"就被用來泛指送別的地方。

来源:明心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