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篇
1. 中國歷史的起點在哪裡?
每當中外對比,顯出中國的落後時,有人總能找出百般藉口,予以辯解。尤其中美對比,顯示巨大落差時,有人就辯解說:人家建國已經兩百多年,我們才建國五十多年,當然比不上?這一說法的最大誤區在於,把中共建政五十多年,當成了中國建國五十多年,即仍然是,把中共混淆為中國。
中國歷史的起點,決不在1949年(中共建政)。作為中國的現代史,至少要追溯到1911年(辛亥革命),甚或1840年(鴉片戰爭)。大一統之後的中國歷史,則至少起源於秦朝,即兩千多年前。而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記載的文明史,長達五千年。應該說,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才是中國歷史的源頭,也是中國歷史的真正起點。
中共建政之前,中國歷史遠非一片空白。從四大發明,到鄭和下西洋;從戰國百家爭鳴,到唐宋詩文璀璨;從周文王之治到康干盛世。在漫長歷史的大多數時期,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都領先於世界。中華民族,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落後
、最反動、最黑暗的時代,反而出現在當代,尤其中共當政的前三十年。
中共建政之日,中國剛剛經歷了數十年內外戰火,但中國經濟水平仍然名列亞洲前茅,基礎不薄。中共亂世之後,中國在世界的排名才急劇滑落(1949至 1979)。歷史是一條奔湧不息的長河,不能截斷,也不容割裂。中共混淆歷史概念,是為了掩蓋其當政後,把中國引向倒退與野蠻深淵的不爭事實。
2. 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是什麼?
近代中國落後,根源何在?中共教科書將其歸結為"西方列強的掠奪和欺凌"。固然,在十九世紀,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害,給中國人民帶來相當程度的損害。然而,外力,不可能成為中國落後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其他亞洲國家,同期也有類似遭遇,比如日本。
十九世紀末,日本推行"明治維新",由於皇權的開明和支持,變法(即"政改")成功,日本實現君主立憲,建立國會,實行選舉,結束閉關鎖國,跨入現代國家行列。同一時期,中國推行"戊戌變法",卻由於皇權中的保守派(慈禧太后等)的干預和壓制,變法(即"政改")失敗,中國繼續淪陷於封建專制泥潭,僅保持經濟改革(即"洋務運動")。
有人說,"落後就要挨打",中日對比,又是一個反證。滿清經"洋務運動",國力大增,所建海軍(北洋水師),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然而,在隨後發生的"甲午海戰"中,相對強大的中國海軍同相對弱小的日本海軍決戰,竟致全軍覆沒。船堅炮利(硬體)何益?只要制度與人心(軟體)未改,表面上的富強,不過是貧弱的面具。
中國民眾渴望繁榮和富強,但歷史的警訊卻一再告誡國人:繁榮和富強,未必救中國。繁榮和富強,是救國的必要條件,卻絕非充分條件。畢竟,歷史上,從"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到"康干之治",中國的繁榮和富強不止一次,但終因未能建立有效的政治監督與制衡機制,沒有先進的制度和煥發的人心,一時的繁榮和富強,都化作過眼雲煙。
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不在於外部,而在於內部。在於陳舊的制度,在於官場的腐敗,在於政府的昏庸。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差距進一步拉大,根源更在內部:中共厲行獨裁,煽動政治狂熱,製造紅色恐怖,荒廢建設,破壞生產,使中國之倒退與落後,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
即便今日,中共依靠外資和外貿,打造了中國經濟的表面繁榮,但制度糜爛,官場腐敗,絲毫未改。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精神等綜合指標而言,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猶如"龜兔賽跑",繼續保持落後姿態。
3. 中國歷史的最大教訓是什麼?
中國歷史幾千年,多少分合輪迴,多少興衰更替,但始終沒有走出極權專制的怪圈。辛亥革命,曾帶來短暫的共和與民主,卻很快又歸於專制復辟。悲情的中華民族,彷彿與自由無緣,而只能與奴役為伴。
民眾起義,為野心家搭起一個又一個舞臺,演變為一次又一次的最高權力爭奪。當每一波動盪歸於平靜,專制與獨裁,便以新的面孔復位。王朝興起,王朝腐敗,王朝沒落,如此這般的折子戲,在中國反覆上演。當今中共專制,更是將這一劇情推向極致。
沒有以民權為核心的革命,只有以最高頭目為中心的奔逐;不是致力於制度改造,只是熱衷於江山輪坐;極權與專制,由此重複,週而復始。這是中國歷史的最大教訓。民間擺不脫個人崇拜的情結,強者放不下專制的慾望,國家掙不掉人治的陰影。於是,圍繞皇權或最高權力,各種勢力殊死爭鬥,無休無止。思想與文化的禁錮,歷朝相似,由此也禁錮了整個民族的生命力,使中華民族日趨保守和萎靡。
漫長的中國歷史,曾經有兩度文化的輝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宏論;民國初年,言論自由,氣象萬新。集有大成並影響世界與歷史的中國思想家,大多誕生於這兩個時期。(比如,遠有孔子與孟子,近有胡適與魯迅。)發人深省的是,前一時期,出現在國家分裂或分治之際;後一時期,出現在共和與民主初生之時。這種現象,對臣服專制而不自覺或盲目信奉大一統的人們,豈非當頭棒喝?
4. 誰領導了抗日戰爭?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全面侵華,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就在國難當頭的危急之秋,頻頻製造內亂的中國共產黨,竟然提出"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毛澤東語)。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卻提出"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一致抗日。"(蔣介石語)。
國民黨說到做到,全面抗日。在平原,在山區,在黃河兩岸,在長江流域,在中心城市,甚至在緬甸戰場,國軍浴血奮戰,付出巨大犧牲。就在國軍與日軍激烈鏖戰之際,中共游刃其間,從中漁利,擴大武裝,搶奪地盤。中共不僅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消耗和重創國軍,而且與日寇、汪偽、滿偽政權暗相勾結,互通情報,彼此協調,共同對付和瓦解國軍。(毛澤東令潘漢年、楊帆等充當聯日聯偽特使。)
抗戰期間,國軍經歷大型戰役22次,小型戰役近4萬次,重要戰鬥1000餘次,為國捐軀的高級將領達200多人,軍人犧牲達300多萬。中共軍隊可以提起的,僅有"平型關之戰"(林彪指揮,與國軍合作)和"百團大戰"(彭德懷指揮)兩役。然而,就是這兩次中小戰役,也都遭到毛澤東的反對和痛斥,說是"無端暴露了我方兵力,把日軍引了過來"。彭德懷慘遭毛澤東迫害時,曾悲憤道:"難道連打日本鬼子都有罪?"
共產黨籍日本侵華而壯大(共軍膨脹到200萬),國民黨因全面抗日而削弱(國軍減員到 400萬)。抗戰後,國軍肩負守衛漫長國防線、眾多港口、橋樑、中心城市等巨大職責,兵力極其分散。中共軍隊卻高度集中,採取"集中優勢兵力"、"戰術上以多打少"的詭計,接連重創國軍,最終顛覆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建立起空前殘暴的獨裁統治。國軍與其說被中共打敗,不如說被日寇、中共、和蘇聯共同打敗。
1944年和1966年,日軍和中共先後惡意毀壞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南嶽忠烈祠",到1992年,中共才又重建贗品。1972年,毛澤東會見日本首相,不由對方道歉,卻當面稱謝說"沒有你們到來(入侵),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中共執政)。" 由此可見,中共與日寇,早就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中共謊編教科書,自稱"領導了抗日"。然而,默寫的謊言,塗改不了血寫的史實。領導抗日戰爭的,是中國國民黨;破壞和利用這場衛國戰爭的,是中國共產黨。正邪自清,忠姦分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關於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