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藍語
前言:這是一首神奇的詩篇,她有多個境界的不同的內涵,她其實是告訴人們當社會出現某種現象或天象變化到某個時候,應該如何應對。也可以說她是一首預言詩。如果把這首詩比喻為一尊女神像,那麼,筆者發現這尊神像有三道面紗(也許還有第四道面紗)。必須先看《毛詩.序》及古人的註釋,才能揭開第一道面紗,而後才能逐漸的揭開其它的兩道面紗,並讀懂這首詩所闡述的道理。為了便於讀者領悟此詩不同境界中的內涵,筆者採用分兩次註釋,三次賞析的方法來講解。如果各位讀者沒有時間,可先下載,等有時間後從頭看到尾,並詳細看註釋,這樣對詩意的理解會有好處。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
無使尨也吠。
第一次註釋:1.野有死麇(音軍):野是野外。"麇"亦作"麕",朱熹注曰:"麇,獐也,鹿屬無角。"也可說麇是無角的鹿,俗稱獐子。
2.白茅包之:亦作"白茆"。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故名。白茅根可入藥,其味甘,性寒。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等功效。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可以苫蓋及供祭祀苞苴之用。"白茅劍形的葉子平鋪開,然後可以包東西。"白茅包之"的大意:用白茅葉包著獐子肉。
3.有女懷春:懷,思也。《鄭箋》:"此雲春者,此女年二十,期已盡(近),不暇待秋也。"筆者曾在《詩經》賞析(二)的回答問題時說過,《周禮》有規定,女子年齡到二十歲時,一定要結婚。如果在仲春之月,又達到年齡,男子也到了三十歲,則"奔者不禁"。也就是說,發生這件事情有可能是在孟春(夏歷一月份)的時候,離仲春(夏歷二月份)時間已經很近了。"有女懷春"大意是說:姑娘到了婚姻上限年齡,想嫁人了。
4.吉士誘之:朱熹曰:"吉士,猶美士也。"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如果用現代的話說,本詩"吉士"的意思就是"帥哥"。而古代對朝廷中的賢人也稱為"吉士"。如:孔穎達疏:"《卷阿》雲‘用吉士',謂朝廷之士有善德,故稱吉士也。"請注意,本詩"吉士"是採用了明褒實貶的手法,這種手法在《詩經》中常見。誘,引誘、誘導。
5.林有樸樕,野有死鹿:樸樕(音速),叢木、灌木、小樹。此句的大意是:樹林中長了一大片的灌木,野外有死掉的鹿。
6.白茅純束,有女如玉:純(音屯)束,(用白茅的葉子)纏束或包裹之意。如玉,如白玉。孔穎達疏曰:"此皆比白玉,故言堅而潔白。《弁師》雲‘五採玉',則非一色。獨以白玉比之者,比其堅而潔白,不可污以無禮。"在中國古代,只有君子或淑女才配用"玉"來讚美或比喻。
7.舒而脫脫兮:脫,朱熹注音為"兌"。孔穎達疏曰:"舒,徐也。脫脫,舒遲也。(鄭)箋云:貞女欲吉士以禮來,脫脫然舒也。又疾時無禮,強暴之男相劫脅。"《鄭箋》的這句話大意是:"這位貞潔的女子要‘吉士'以禮相待,要他慢著,不可胡來。因為亂世之人無禮,男的想強暴這位女子。"舒、脫脫,這兩個詞的意思是相同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慢著",古人說話是很委婉的,即使是在嚴辭拒絕的時候,也不會說髒話。從"舒而脫脫兮"句開始,這三句都是女子對男子說的話,因為這個男的想對這位貞女動手動腳,所以貞女說:"慢著,別碰我。"
8.無感我帨兮:這句話的大意是:"別碰我的帨(佩巾)";孔穎達疏曰:"感,動也。帨(音稅),佩巾也。箋云:奔走失節,動其佩飾。"《鄭箋》的作者鄭玄認為這句話的場景可能是:男的想強暴這位女子,女子奔跑,男的追上,碰到了女子的"帨(佩巾)"。為什麼說"失節"呢?因為古代講"男女授受不親",特別是女子身上佩戴的"帨"被這個陌生男人碰到了,就算是"失節"了。當然,在這種情形下,如果這名女子沒有讓這個暴徒得逞,只是被動的被惡人碰到"帨",沒有人會認為這名女子失節了。
那麼,這個"帨"是什麼東西呢?它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古代的時候,它是母親賜給女兒的一塊佩巾,戴在身上,擦拭不潔用的。它是女子貞潔的一個標誌。在中國古代,姑娘出嫁,當新郞官來接新娘的時候,母親要給女兒整理衣領,並親手給女兒戴上這塊清潔的佩巾,表示"我的女兒可是清清白白的嫁出去的"。在中國古代正式的婚禮中,這個步驟是不能免的。《儀禮.士昏(婚)禮》:"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違命。'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這是講新郎官來接新娘,父母親送女兒出門時說的一段話,大意是:"父親送女兒到門口,囑咐說:‘要謹慎啊要對公婆(古代也稱公婆為﹝舅姑﹞)孝敬啊,不管是什麼時候,都不能不聽公婆的話啊!'母親含著淚給女兒整理衣領,並親手給女兒戴上佩巾,說:‘要勤勞啊要對公婆孝敬啊,所有的家務活、女工、養蠶等都不能耽誤了啊!'"
9.無使尨也吠:尨(音茫),狗。孔穎達疏曰:"非禮相陵(欺凌),主不迎客,則有狗吠。"
第一次賞析: 《毛詩.序》:<野有死麇>,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無禮者,為不由媒妁,雁幣不至,劫脅以成昏,謂紂之世。
這段話的大意是:<野有死麇>這首詩,說的是憎惡無禮(或非禮)的行為。社會道德敗壞,天下大亂,壞男人用強暴手段欺凌弱女子,社會淫風盛行。因為周文王的道德教化廣被蒼生及後世,人們心裏還存有道德的觀念,雖然在亂世之時,還是憎惡非禮的行為。什麼是無禮呢?沒有經過媒妁之言,也沒有使用聘儀中需要的雁幣,就想脅迫女子跟他苟合,這是說紂王時期的世道。
也許各位讀者看過《毛詩.序》的這段話,會覺得有點矛盾,為什麼呢?因為周文王跟紂王是同個時代的人,而且周文王駕崩後,紂王還活著,所以"被文王之化"有點勉強。其實這是《毛詩.序》作者對這種社會現象的估計,認為社會如果普遍出現這種事情,肯定是在暴君或暴政的時代(用紂王來比喻或代表)。而上古的聖王及歷代聖王的道德教化還影響著後人(用周文王來比喻或代表),因此這位女子才嚴辭拒絕了這個男子苟合的要求,及非禮的行為,並機智的保住了自己的清白。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野外有一隻死獐子,這隻死獐子的來源據孔穎達疏曰:"傳文解野中所以有死麇者,由群聚於田獵之中,獲而分得其肉。"古代的名家認為這隻死獐子有可能是一夥人聚在一起打獵的時候打死的,這個帥哥也分到了一塊肉。因為亂世嘛,老百姓都比較貧困,得到一塊肉當然很不容易啦,所以這個帥哥把這塊肉用白茅葉子包起來,就來引誘這名女子。而這名女子又剛好已經二十歲了,只是現在還不是"仲春之月"。
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即使是在《周禮》中規定的"仲春之月",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亂來的,古代沒有身份證,但是男女的歲數在媒氏(周朝時的官名)那裡都有記錄。如果兩人都剛好達到歲數,見面後又滿意的話,首先也應該是討論在那裡安家的事情而不是苟合。如果兩人沒有依照正規的結婚程序私奔了,到時被媒氏查出來其中有一方沒有達到年齡,比如說男的年齡還沒到三十歲,那這個男的就會受到相當可怕的懲罰。就算不被殺頭也要變成太監並一輩子當奴僕及做苦役,而且永遠失去了自由,這屬於誘姦婦女的罪行。如果按照佛家的說法,這種壞人受到的惡報還不止這一世,說不定要下地獄,或者生生世世當牛做馬或做奴僕來償還。古代為什麼會有那麼森嚴的等級制度?當奴僕的為什麼不允許跟正常的人結婚?因為奴僕生的孩子有可能還要替他的父母親償還業債,接著當奴僕。所以說上輩子造的孽,不僅讓自己這輩子受苦,而且還要害了自己的孩子。
據筆者對《周禮》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在"仲春之月"可以"奔者不禁",這個男女會面也是在各地媒氏的掌控之下,《周禮.地官》:"(媒氏)司(掌控)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婚姻六禮中的納幣)無過五兩(不超過五匹布)。"其中的"無夫家"意思是男女到了上限的年齡還沒有婚配者。陳奐傳疏:"古者未三十男亦行娶,未二十女亦行嫁。三十、二十為年盡(上限的年齡),若逾時無夫家,則為鰥寡矣。"因此,想虛報年齡是不可能的。
由此亦可見,詩中的這個男人只是想用一塊死麇肉來騙得一時之歡,過後一走了之,說不定連肉都不會留下給那位女子。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林中長了一叢叢的灌木,野外有一隻死鹿;帥哥用白茅葉子包了一塊死鹿的肉,來引誘那位女子跟他苟合。可是,那名女子像白玉那樣純潔、堅定且不可侵犯。
為什麼這名女子不答應呢?因為即使在"仲春之月"也不能這麼草率苟合,何況現在還不是這個月份,那麼一切都必須依禮行事,你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且依照六禮正式來迎娶才行。《毛詩.序》說:"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因為聖王的道德教化還影響著後世,所以人們心中還有道德的底限,因此這名女子沒有答應那個男子苟合的要求。
這個男人一看引誘不成,就開始動手動腳了。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這是女子說的一段話:"慢著,別碰我。"女子轉身就跑,男的追上來,碰到了女子的佩巾,女子說:"別碰我的佩巾(言外之意是:別玷污了我的清白)"、"不要讓狗都叫起來(言外之意是:這種行為連狗都不如,狗看到都會生氣,你再不滾開,我就叫狗來咬你!)"
朱熹《詩經集注》讚曰: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辭,言姑徐徐而來(說慢著不要亂來),毋動我之帨,毋驚我之犬,以甚(副詞,極端之意)言其不能相及也(用極其嚴厲的語言告訴他不可無禮)。其凜然不可犯之意,蓋可見矣!
這首詩首先講了一個基本的做人道理:一名女子,即使已經達到了"懷春"的年齡,即使是在天下大亂、兵荒馬亂或食品短缺的時期,有一個男人拿著食品來換取你的貞節,即使他是個帥哥,你都不能答應,都要保住自己的清白。引申的說:做為一個人,即使是餓死,或在是在強暴相凌的生死關頭,都不能使自己的清白被玷污。這個"清白"可不只是講女子的貞節。因為人必須謹守禮義,如果一個人在生死的關頭,放棄了禮義,舍禮義而就生,那就等於是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野有死麇>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來給讀者闡述了人必須謹守禮義的道理。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這句話大意是:"克制自己的慾望,一切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那個"吉士"先通過一塊死麇肉來引誘這名貞女,也許貞女確實很需要這塊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也許她真的很想嫁人了,可是貞女卻能"克制自己的慾望,一切照著禮的要求去做",大義凜然的拒絕了那種不禮不仁不義的行為。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貞女後面所做的,是對孟子說的那段話的最好的詮釋。當一個人受到強暴欺凌和威脅的時候,您應該像這位貞女那樣,義正辭嚴的譴責,並機智的保護自己的清白不受玷污;也就是不能屈服於強權或暴力之下,不能去做不禮不仁不義的事情。
結句"無使尨也吠"還告訴了人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男人如果去強暴一名女子,那就是在做連畜生都不如的事情。按佛家講的"六道"來看,"畜生道"再下去就是"餓鬼道"及"地獄道"。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如果去強暴一名女子,只要他開始實施了這種行為,它已經算是鬼了,只是還披著人皮而已。那麼,人不能被鬼歁負了,所以,這名女子您可以用任何手段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甚至可以殺掉這個鬼,這是做好事,因為鬼是不允許在陽間出現的,那就讓它回陰間地獄去。那麼做為第三者或過路的人,他看到強姦婦女的事情如果不管,或不敢見義勇為,那等於他認可了那種行為,他也就不配做人了。
說到這裡,或許有讀者會由衷的發出讚嘆,《詩經》真了不起,就這麼短短的一首詩,講了那麼多做人道理。其實,這只是揭開了這首詩的第一道面紗。下面,筆者開始揭開這首詩的第二道面紗,用現代流行的話說:下面是見證奇蹟的時候。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
無使尨也吠。
第二次註釋:1.麇:請特別注意,依照朱熹的註解麇乃"鹿屬無角",麇是無角鹿。
2.白茅:古代在分封諸侯的時候,用白茅包土,象徵土地所在方位之土。《易經.大過》:"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孔穎達疏:"潔白之茅。"《史記.三王世家》:"所謂‘受此土'者,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春秋大傳曰:‘天子之國有泰社。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故將封於東方者取青土,封於南方者取赤土,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黃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為社。"東漢.潘勖《冊魏公九錫文》:"錫君玄土,苴以白茅。"
3.樸樕:比喻淺陋、平庸;亦用為謙詞。唐.杜牧《賀平黨項表》:"臣僻左小郡,樸樕散材,空過流年,徒生聖代。"宋.陳造《示師文》:"樸樕已非材,骯髒遽成翁。"宋.崔與之《壽邕州趙守》"愧我樸樕才,潦霧甘遠役。"
也可借喻為"小人",唐.歐陽詹《李評事公進示文集因贈之》:"傾筐實不收,樸樕華爭繁。(大意:朝廷中的賢人沒多少,小人卻一大堆佔據高位。)"筆者在上一篇<卷耳>也講了,"傾筐"中所裝的嫩葉或果實借喻為朝廷中的賢人。宋. 李廌《天封觀將軍柏》:"拔萃真不群,虛名豈其欲。胡不觀其旁,滿山皆樸樕。"
4.鹿:在古漢語中,"鹿"可比喻或象徵天下、政權、爵位。《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我們經常聽到"逐鹿中原"這個詞。請看宋.程大昌更詳盡的解釋,說明用"鹿"來比喻天下的,不是從漢代開始的,《演繁露續集.談助.逐鹿》:"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以天下喻鹿,語雖出於漢世,然《春秋》有其語矣。<(左傳)襄十四年>:戎子駒支曰:殽之師,‘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則其語尚矣。不獨是也,《六韜》:(姜)太公謂文王曰:‘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則逐鹿之說久矣,不在漢世也。"由此可見,至少是周朝的初期就有這種說法了。
第二次賞析: 第二次賞析必須沿續第一次我們所剖析的那種社會現象:在天下大亂,淫風盛行的時候,做為一讀書人或文人、一名窈窕淑女,您應該怎麼辦呢?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麇是無角鹿,它和鹿都代表天下,那麼如果出現了天下大亂,淫風盛行的時候,那一定是暴君或暴政出現了,《詩經》的作者把這種天下比喻成一隻"死麇"或"死鹿",它就算沒有死,也是跟死了差不多。"吉士"借指暴君或為暴君做事的大官,因為古書中記載暴君夏桀、商紂都是帥哥,而且很有本事;《荀子.非相篇第五》載:"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因為筆者在前面的註釋中講了,國君在分封諸侯的時候,用白茅包色土給諸侯,象徵著把那一方的土地分封給諸侯。所以白茅包著死鹿肉(白茅包之),比喻用高官厚祿來引誘。因為"鹿"又象徵天下、政權或爵位。
"有女懷春",這位"女子"可指非常美麗的尚未婚配的女子(窈窕淑女),也可以說是在野的非常賢德且有能力的君子。而且,淑女和君子正處在貧窮的時候,嚮往過美好的生活。就在這時,"好事"上門了,這個暴君或暴君手下的大官,以高官厚祿引誘,要君子出來替暴君或暴政做事;或者是許諾給淑女封為后妃夫人等,要淑女嫁給暴君或暴君手下的大官。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樹林里長了一大片的灌木叢(樸樕),那麼這個樹林還算是樹林嗎?樹林表示朝廷,朝廷裡的職位都被小人(樸樕)佔據了。又有暴君,又有小人當政,那麼這樣的政權一定是暴政,這種社會當然就亂套了嘛;所以"野有死鹿"既表示因為遇到暴政,老百姓生活很苦;又表示"野有餓莩(餓死的人)";還表示這個天下將亡,已如"死鹿"一樣。
這時,暴君或暴君手下的大官,用高官厚祿來引誘在野的君子或尚未嫁人的淑女(白茅純束﹝死鹿肉﹞)。"有女如玉"是指這名淑女像白玉那麼堅貞、純潔和不可動搖。也就是說,君子或淑女均拒絕了暴君的要求。
這時,暴君一看軟的利誘不行,就開始使用強暴的手段了。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這幾句可以理解為君子或淑女在受到暴力威脅時說的幾句話:慢著,不要碰我,我不想替暴政做事﹝或嫁給暴君﹞而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否則,我家的狗都會"汪汪"叫,看不起我的。
這幾句表現了淑女或君子,不畏強暴,不肯屈服的大義凜然的行為。
<野有死麇>這首詩的第二層內涵在告訴人們什麼事情呢?她是說,當社會出現天下大亂,淫風盛行的時候,這時作為一名君子必須懂得明哲保身,潔身自愛的道理,寧可安守清貧也不可為了高官厚祿而去從政,為暴政作事,因為天下已如同死鹿而將亡。如果為暴君及暴政去做事,那就是助紂為虐,到時不會有好下場。即使受到暴力的威脅,也絕對不能答應。而作為一名淑女,在這種時候,絕對不能嫁給暴君或為暴政做事的官員。
第三次賞析: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毛詩.序》的提示:"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我們不妨從民國時期往古代看,有哪個朝代出現過朝廷中的官員公然強姦民女的事情啊?有哪個朝代的官員從上到下都邪淫成風啊?各位讀者可以去查一查25史及《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從來沒有。我們就以紂王時代為例,據《孟子.公孫醜上》載:"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
孟子這段話的大意是:武丁使諸侯來朝拜,統治天下,就像將它放在手掌中轉動一樣容易。商紂距武丁的時代不算長,(武丁時代)勛舊世家遺留的好習俗,及當時社會流行的良好的道德風尚和仁惠的政教措施,還有留存下來,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這些都是賢臣,一起輔佐他,所以過了很長的時間商紂才失掉天下。
紂王是個暴君,邪淫成癖,不行仁德之政;可是他還是有幾位賢臣輔佐,只是紂王不聽這些賢臣的勸諫,而且還殺害賢臣。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史書有記載紂王時期的官員也普遍都邪淫成風,更沒有聽說那時的社會風氣敗壞到像今天中國大陸那麼可怕的程度。
中共的那些政府官員(科處級以上),有幾個不包"二奶"、"三奶"的?有幾個不貪贓枉法的?或許有人會說,古人可以娶妾,但那是古代的法律允許的。可是,中共的官員卻沒有幾個遵守它自己制訂的法律,不僅不遵守,還肆意踐踏法律。就在前不久,中國大陸還發生了一起中共的官員公然強姦民女的事情。而這位不畏強暴的弱女子,如《詩經》所說的那樣,奮力反抗,那幾個暴徒(中共官員),有一個被殺,還有一個據說成了太監。這種大快人心的殺鬼(中共)行為,得到了海內外正義的中國人的支持和聲援。
這還只是因為中共的鬼卒被殺而使中共掩蓋不住報導出來的,沒有報導出來的,正在忍受中共及其鬼卒迫害的中國大陸婦女還不知有多少呢。
寫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古人沒有看出來<野有死麇>這首詩的第二層內涵呢?這是因為從古到今從來沒有出現象中國大陸現在這樣的社會,"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更沒有出現象中共這樣殘忍的暴政,從中共竊國以來,已經有幾千萬的中國人殘死在中共這個惡魔的屠刀之下。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沒有出現過像中共這樣邪惡的暴政,古人沒有參照,所以才沒有看出來。而那些能知過去未來之事的古人當然可以看出來,只是時機未到,也不能直接把天象寫到書裡面。
因此,<野有死麇>她其實是一首預言詩,她在告訴人們當社會出現這種現象或出現這樣的暴政時,人們應該如何趨避及保平安。下面,讓筆者來揭開這首詩的第三道面紗。請各位讀者按筆者上面標注的讀音,用正確的發音再讀一遍這首詩(脫﹝音兌﹞;帨﹝音稅﹞):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
無使尨也吠!
--------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死麇"即"死鹿",都比喻中共這個暴政。它其實已經死了,甚至已經發臭,有蛀蟲往外爬。只不過在人世間還留著一個臭皮囊而已。"白茅",孔穎達疏曰:"潔白之茅"。"白茅包之",用白茅包已經發臭了的鹿肉,比喻中共一直在粉飾太平,用謊言騙人。在古漢語中"女"通"汝",也就是"您"。"懷春"比喻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吉士"借喻為"中共"或甘心為中共賣命的那些"鬼卒"。
這幾句想說的是:中共這個暴政,發展到了今天,它其實已經如同死鹿一樣,發臭了。可是幾十年來,它一直在粉飾太平,欺騙老百姓。它利用了您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小就騙您,讓您加入它的"少先隊"、"共青團"、"共產黨",引誘您說,只要加入"黨、團、隊",您的生活就會改善,會變得更好。("黨、團、隊"就如同中共引誘您的死鹿肉)。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林"借指中國大陸的社會,"樸樕",筆者在第二次註釋中說了,在古漢語中"樸樕"也可比喻"小人"。所以,這裡用來比喻"中共及其鬼卒"。"白茅純束"是說用白茅包著發臭了的死鹿肉(黨團隊),比喻中共粉飾太平,欺騙世人。"有女如玉"即"汝有如玉",您一定會像玉那樣堅定並保持純潔和清白。
這幾句想說的是:中國大陸已經被中共及其黨羽霸佔了,由於中共倒行逆施,殘害善良的民眾,它這個暴政已如同一隻發臭的死鹿;可是,中共還一直在粉飾太平,欺騙老百姓。至今還在要中國大陸的民眾加入邪惡的"黨團隊",但是,您一定會像玉那樣堅定並保持清白,不會加入那個邪惡的"少先隊"、"共青團"、"共產黨"。
那麼,有的人以前曾經加入了邪惡的黨、團、隊,這些人該怎麼辦呢?《詩經》的作者告訴您應該這樣做: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這是神奇的諧音字組成的詩句:速而退退兮,無憾我退兮!(憾,遺憾;憾動,阻止。)
這句話的大意是:趕快去退黨啊!我退了黨才不會遺憾啊!或者是:趕快去退黨啊!別阻止我們退黨啊!
無使尨也吠!這句詩有兩個言外之意:第一,再不退黨,狗都急得"汪汪"叫。第二,阻止別人退黨的行為,狗也會生氣得"汪汪"叫。
也只有神傳的文化,才會有這樣的奇蹟!人類社會所發生的一切,難道是偶然的嗎?《詩經》流傳到今天,已經三千多年了,就等著這一刻啊;神佛的慈悲,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各位尊敬的中國大陸讀者,如果您還沒有退出黨、團、隊,您還等什麼呢?!
結語:也許有讀者會說: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或許是剛好給你碰對了。其實《詩經》中類似這樣神奇的詩篇還有,我們今後可能還會看到。中國古代有很多預言或天機,在經史中都有,只是一般的人沒有去注意而已。孔子曾經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這句話的大意是:"道德和禮儀讓人們照著做就好了,天機不可讓人知道。"這句話不是對君王或朝中大臣說的,而是對那些能知道過去未來之事的高人說的。它的言外之意是:黃帝及上古的聖王開創了中華文明,讓人尊崇道德禮儀;至於黃帝為什麼要這樣做,其中的天機還沒有到要告訴人的時候。
筆者發現,在《史記》中通過一句對話說出了天機,可是千百年來,有誰注意到呢,就算看到了,您相信嗎?《史記.三代世表》記載:(褚少孫)曰:"傳雲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首領)請(願意)贖民之命者帝,有福萬世,黃帝是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傳說,做天下的君王或萬民的首領,為了救贖(救度)天下人的命而下世的是天帝(或天上的聖王),他和他的人所建立的威德將得到萬世永遠的福報,他就是黃帝。"
理智的人,他會寧信其有,莫信其無。在這紛亂的世道中,或許多一些思考,會有好處。筆者記得有一句俗語,更改兩個字,可能更有說服力:"不聽古人言,吃虧在眼前。"
-------------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 關鍵字搜索:
- 【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