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首名詩《望岳》,是千古絕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筆者自幼讀唐詩已記得很熟。詩中的"岱宗",即是號稱"天下第一名山"的泰山,又名岱宗、岱山或東嶽,與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岳嵩山,合稱為"五嶽"。
根據神話,開天闢地的盤古死後,頭為東嶽,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古泰山被封為"五嶽之首",所以有"五嶽獨尊"稱譽。
山高叫"岳",而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跨越泰安和濟南兩市,盤臥方圓四百多平方公里。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遊覽,留下眾多賦詩題詞。幾千年來,泰山的自然景觀,融入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及科學考察,構成泰山獨特的風景。
再看杜甫《望岳》一詩,是杜甫二十五歲時所作,寫出泰山的壯觀,同時也表達其凌雲之志。"岱宗夫如何?"意思是泰山到底是何模樣呢?"齊魯青未了",指走遍齊魯大地,一片青翠,只見巍然挺立的泰山。清代瀋德潛《唐詩別裁集》評論這五個字時說"已盡泰山",因泰山的雄闊英姿躍然紙上。
泰山的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其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特點。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鍾,把神奇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兩句體現出杜甫用語煉字精彫奇峭,一個"鐘"字刻劃美的集中,一個"割"字,道出山前山後陰陽對比,詩中有畫。
而當杜甫登山,來一個細望,山間雲氣漸生,層層疊疊,而"蕩胸生層雲",詩人心胸激盪起伏。"決眥入歸鳥",即睜大眼睛,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前一句顯出詩人襟懷浩蕩,後一句則顯出眼界空闊,神思隨鳥兒一起飛翔,寫景之中,有詩人的不盡之意及神往之情。
登游泰山,主要分為中、西兩路。中路是傳統的登山盤路,自泰山門戶岱宗坊開始,至中天門與西路匯合,再經十八盤直達岱頂,全程九公里,石階六千多。年輕人如有時間,應走此路。年紀大的可乘車走西路的盤山公路,直達中天門西側鳳凰嶺的泰山索道站,再乘客運索道直上南天門西側的月觀峰。
年輕人不乘坐索道而走十八盤道的,這十八盤道共有三個十八盤,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全長一公里,垂直高度四百公尺,有一千六百多級石階,稱為 "天門雲梯",是登泰山最艱險之處。而雄峙於泰山十八盤頂端的是南天門,建於元代的至元元年,門為城樓式建築,門上有"摩空閣",重檐歇山頂,石刻門聯是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障奇觀"。身置南天門,不禁使人想起李白登臨此地的讚嘆︰"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此時最佳的心情表達,是一聲長嘯!
從南天門再登上大觀峰,其摩崖碑更是不容錯過。摩崖上有眾多碑刻,最著名的《紀泰山銘》,是唐玄宗李隆基在泰山封禪盛典時親自撰寫,刻在泰山崖壁上,全文一千餘字,以工整的八分書鐫刻,字體俊雄飛動,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全碑氣象宏偉,非尋常碑刻可比。
泰山的極頂是玉皇頂,又名"天柱峰",因上建玉皇廟,故稱玉皇頂,是古代帝王封禪之處。身處玉皇頂上,可觀賞"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雲海玉盤"等奇觀,或可賞覽周遭的壯觀氣勢,看萬峰拱岱,飄然若仙,更可體會漢武帝八次登山,何故讚嘆泰山是"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這首《望岳》詩,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由遠而近,時間從朝到暮,全詩結構,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分析說:"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
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極望",那個"會"字,是唐人口語,意思是"一定要",一定要登上絕頂,而杜甫心境,也許如《孟子·盡心上》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相信這也是當時這個青年詩人的自我期許,展示其雄心和氣概。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岱宗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