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臺灣或中國大陸學了10年以上英文的人,為什麼沒辦法用英文有效溝通?
據世界日報記者陳元誠溫哥華專訪報導,前西門菲沙大學(SFU)口筆譯課程主任徐曉慧以她多年的教書經驗及觀察,認為華人常見的英語學習問題,在於沒有正確的心態,僵化的學習方式,以及沒有瞭解支撐語言背後的文化.
徐曉慧移民加拿大十餘年,在臺灣曾任輔仁大學英文系翻譯寫作講師,天下雜誌與中廣公司編譯,來加後擔任Maclean's雜誌編譯,加拿大聯邦政 府, BC省政府特約翻譯.她從事英語與翻譯教學多年,任職西門菲沙大學14年間,培訓不少西人ESL英語教師與華裔翻譯人才.
華人移民即便在這裡受完高中及大學教育,英語能力也不錯,但最後仍有很多人無法打入主流社會,造成就業不符所學專業或者乾脆回流的現象.徐曉慧表示,學習與社交環境及亞洲國家傳統的英語教育固然是因素,但移民本身的心態也是關鍵.
根據她的觀察,有些在十幾歲就隨父母移民的小孩,被迫從生長的地方連根拔起,雖然避開了高中及大學聯考,但父母要求子女至少大學畢業的壓力還是存在,青少年在這個尷尬年齡,本來就不易和父母親近,面對陌生環境與省考的壓力,交友圈自然傾向華人,錯失真正能提升英語能力的學習與社交環境.
徐曉慧表示,幾年下來英文對這些人而言,只是一個聽得算習慣的語言,可以用英文順利溝通,但不代表他們對支撐語言背後的文化感興趣,遑論深入瞭解.她形容,缺乏時事議題及文化指涉建立的英文實力,就好比水上一棟漂亮的房子,只用幾根大樁支撐,缺乏紮實地基,風平浪靜時美麗如畫,一旦遇上風暴就有坍塌風險.
許多華人家長移民,是要讓孩子免除升學壓力,諷刺的是,來了這兒依然是"變相地為考試而讀書."不論是家長或孩子,打從入學起便期盼盡速跳出ESL進了正規課程便趕緊補託福,託福考過申請到大學便忙著應付LPI,考試通過與否成了衡量英文程度的指標.
她笑問,不論那個年齡層的移民,在這兒居住求學幾年英文就一定好嗎?這只有瞎子吃湯圓-當事人自己心裏有數.
當然有人認為,只要能用英文生活溝通就好了,又不是要發表演講或出書寫作.徐曉慧笑說,道地的生活英文可沒那麼容易,就算聊天氣也都大有學問.她 舉下雪為例,本地的加拿大人對於雪天有太多形容詞,懂得愈多就能和鄰居聊得愈久,說完"Hello," "The weather is really bad."還有呢?
徐曉慧教書十幾年,學生年齡從10歲以下到65歲以上,她從不質疑學生的能力或智力,只在意學生有無動力,有時候"做不到"背後真正原因,其實只 是"不願意"或"無所謂"而已.在她接觸過的華人移民中,凡是咬牙純粹為改進英文而努力的多半都是因為"痛到了,夠痛才知道自己實力之不足,才會願意從根治起.
前西門菲沙大學(SFU)口筆譯課程主任徐曉慧表示,華人受限於先天環境,學英語的順序其實都反了.小孩子學任何語言時都是先聽再說,也從來不會去質疑文法對嗎?符合詞性嗎?時態正不正確呢?反而年紀稍長開始接觸英文時,習慣強迫把所有訊息塞入"拼字,音標,文法"的框架下,但只要一開口,往往連最簡單的過去式到底要用"is"還是"was"都說不清楚.
她說,華人學英文都是本著"分析心態"接收訊息時忙著套用熟知的公式,符合公式後才放心接受並學習,卻忽略了和你講話那個人的情緒及語調,錯失黃 金學習的機會.學英文應該要用"回應心態,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放開身段來模仿聽到的話語,學著與英文肌膚相親,否則永遠只是在隔靴搔痒.
對於徐曉慧而言,英文的"聽,說,讀,寫"是無法分開學習的,偏偏傳統ESL都是如此教,有的人覺得聽力不好就只加強聽力,其實那是對英文的理解 力不夠,而理解力不夠又與自己的發音標準與否有直接關係.有的人英文寫作怎麼寫都是"中式英文"殊不知寫作能力不好其實是因為錯誤的閱讀習慣所造成.
她分析,華人往往都是帶著"過五關斬六將,砍字彙"的心態來閱讀文章,一看到生字就查字典,完全以一篇文章中出現生字的多寡做為進步的指標,但這 種方式不但過於量化,而且間斷式的閱讀看不出作者的思考邏輯,這種"看到生字就難受"的習慣,會讓你無法用心去感受文字想要傳達的情感.
也因為"看到生字就難受"的閱讀方式,連帶影響華人的英文寫作能力.徐曉慧表示,中文寫作是由核心向外螺旋狀擴展,英文寫作則是直線型思考邏輯,一味地查單字會讓你忽略文章中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轉折,並失去分析中英語法差異的機會,這樣子寫作技巧如何進步?
很多人看電視開字幕,徐曉慧認為,這只是當下有立即的滿足感,對增進英文的聽說能力沒有幫助.她笑說: "有哪個西人說話時,像漫畫人物頭上頂著泡泡,打出所說的每個字? "開字幕增強的是你的速讀能力,對聽的理解力一點幫助都沒有.
或許有人認為,開字幕才可以把聽不懂的字記下來,但徐曉慧表示,這和碰到生字就要查字典的心態一樣,都是依賴心理作祟,那樣只是站在一旁冷冷地分析單字,你抓住了文字的意義,卻失去了語言在不同情境給你的感受. "
她指出,所有的單字都是要放在上下文一起看才有意義,同樣一個字下一次換個情境意思又變了.一次聽不懂就讓它過去,真正常用重要的字絕對會再出現,更何況很多時候聽不懂的不是生字,反而是已經會的字,這表示是自己發音與聽力的問題,而不是字彙不夠的問題.
另外,有很多人以為說英文有口音,是讓人聽不懂的主因,但徐曉慧表示,美國從南到北的口音何其多,就連加國各省也都有自己的口音,重點是發音要清楚.她也提醒說, "快"不等於"流利,講清楚"永遠比"講得快"重要.
徐曉慧指出,語言會受到歷史,時事,環境,音樂,娛樂及社會文化等因素不斷產生變化,如果一個懂中文的西人會覺得"海角七億"好笑,那他的中文才 稱得上好,同樣的,英文有太多東西不是單純字彙與文法能力強就能掌握的,華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太重視技術層面,只想找捷徑,而不願意蹲馬步.
她舉洋蔥為例,外面那層皮很好剝,就好像學生背單字及學文法一樣,初期很容易滿足,但如何再把一層層果肉給漂亮地剝下來,除了用對方法,另一個代 價就是會流淚,我們要追求的是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因為體會出語言的深奧與美麗而落淚,而不是因為一再碰壁而難過,剝到一半就不剝了,其實中間才是最甜美 的部分. 来源:
據世界日報記者陳元誠溫哥華專訪報導,前西門菲沙大學(SFU)口筆譯課程主任徐曉慧以她多年的教書經驗及觀察,認為華人常見的英語學習問題,在於沒有正確的心態,僵化的學習方式,以及沒有瞭解支撐語言背後的文化.
徐曉慧移民加拿大十餘年,在臺灣曾任輔仁大學英文系翻譯寫作講師,天下雜誌與中廣公司編譯,來加後擔任Maclean's雜誌編譯,加拿大聯邦政 府, BC省政府特約翻譯.她從事英語與翻譯教學多年,任職西門菲沙大學14年間,培訓不少西人ESL英語教師與華裔翻譯人才.
華人移民即便在這裡受完高中及大學教育,英語能力也不錯,但最後仍有很多人無法打入主流社會,造成就業不符所學專業或者乾脆回流的現象.徐曉慧表示,學習與社交環境及亞洲國家傳統的英語教育固然是因素,但移民本身的心態也是關鍵.
根據她的觀察,有些在十幾歲就隨父母移民的小孩,被迫從生長的地方連根拔起,雖然避開了高中及大學聯考,但父母要求子女至少大學畢業的壓力還是存在,青少年在這個尷尬年齡,本來就不易和父母親近,面對陌生環境與省考的壓力,交友圈自然傾向華人,錯失真正能提升英語能力的學習與社交環境.
徐曉慧表示,幾年下來英文對這些人而言,只是一個聽得算習慣的語言,可以用英文順利溝通,但不代表他們對支撐語言背後的文化感興趣,遑論深入瞭解.她形容,缺乏時事議題及文化指涉建立的英文實力,就好比水上一棟漂亮的房子,只用幾根大樁支撐,缺乏紮實地基,風平浪靜時美麗如畫,一旦遇上風暴就有坍塌風險.
許多華人家長移民,是要讓孩子免除升學壓力,諷刺的是,來了這兒依然是"變相地為考試而讀書."不論是家長或孩子,打從入學起便期盼盡速跳出ESL進了正規課程便趕緊補託福,託福考過申請到大學便忙著應付LPI,考試通過與否成了衡量英文程度的指標.
她笑問,不論那個年齡層的移民,在這兒居住求學幾年英文就一定好嗎?這只有瞎子吃湯圓-當事人自己心裏有數.
當然有人認為,只要能用英文生活溝通就好了,又不是要發表演講或出書寫作.徐曉慧笑說,道地的生活英文可沒那麼容易,就算聊天氣也都大有學問.她 舉下雪為例,本地的加拿大人對於雪天有太多形容詞,懂得愈多就能和鄰居聊得愈久,說完"Hello," "The weather is really bad."還有呢?
徐曉慧教書十幾年,學生年齡從10歲以下到65歲以上,她從不質疑學生的能力或智力,只在意學生有無動力,有時候"做不到"背後真正原因,其實只 是"不願意"或"無所謂"而已.在她接觸過的華人移民中,凡是咬牙純粹為改進英文而努力的多半都是因為"痛到了,夠痛才知道自己實力之不足,才會願意從根治起.
前西門菲沙大學(SFU)口筆譯課程主任徐曉慧表示,華人受限於先天環境,學英語的順序其實都反了.小孩子學任何語言時都是先聽再說,也從來不會去質疑文法對嗎?符合詞性嗎?時態正不正確呢?反而年紀稍長開始接觸英文時,習慣強迫把所有訊息塞入"拼字,音標,文法"的框架下,但只要一開口,往往連最簡單的過去式到底要用"is"還是"was"都說不清楚.
她說,華人學英文都是本著"分析心態"接收訊息時忙著套用熟知的公式,符合公式後才放心接受並學習,卻忽略了和你講話那個人的情緒及語調,錯失黃 金學習的機會.學英文應該要用"回應心態,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放開身段來模仿聽到的話語,學著與英文肌膚相親,否則永遠只是在隔靴搔痒.
對於徐曉慧而言,英文的"聽,說,讀,寫"是無法分開學習的,偏偏傳統ESL都是如此教,有的人覺得聽力不好就只加強聽力,其實那是對英文的理解 力不夠,而理解力不夠又與自己的發音標準與否有直接關係.有的人英文寫作怎麼寫都是"中式英文"殊不知寫作能力不好其實是因為錯誤的閱讀習慣所造成.
她分析,華人往往都是帶著"過五關斬六將,砍字彙"的心態來閱讀文章,一看到生字就查字典,完全以一篇文章中出現生字的多寡做為進步的指標,但這 種方式不但過於量化,而且間斷式的閱讀看不出作者的思考邏輯,這種"看到生字就難受"的習慣,會讓你無法用心去感受文字想要傳達的情感.
也因為"看到生字就難受"的閱讀方式,連帶影響華人的英文寫作能力.徐曉慧表示,中文寫作是由核心向外螺旋狀擴展,英文寫作則是直線型思考邏輯,一味地查單字會讓你忽略文章中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轉折,並失去分析中英語法差異的機會,這樣子寫作技巧如何進步?
很多人看電視開字幕,徐曉慧認為,這只是當下有立即的滿足感,對增進英文的聽說能力沒有幫助.她笑說: "有哪個西人說話時,像漫畫人物頭上頂著泡泡,打出所說的每個字? "開字幕增強的是你的速讀能力,對聽的理解力一點幫助都沒有.
或許有人認為,開字幕才可以把聽不懂的字記下來,但徐曉慧表示,這和碰到生字就要查字典的心態一樣,都是依賴心理作祟,那樣只是站在一旁冷冷地分析單字,你抓住了文字的意義,卻失去了語言在不同情境給你的感受. "
她指出,所有的單字都是要放在上下文一起看才有意義,同樣一個字下一次換個情境意思又變了.一次聽不懂就讓它過去,真正常用重要的字絕對會再出現,更何況很多時候聽不懂的不是生字,反而是已經會的字,這表示是自己發音與聽力的問題,而不是字彙不夠的問題.
另外,有很多人以為說英文有口音,是讓人聽不懂的主因,但徐曉慧表示,美國從南到北的口音何其多,就連加國各省也都有自己的口音,重點是發音要清楚.她也提醒說, "快"不等於"流利,講清楚"永遠比"講得快"重要.
徐曉慧指出,語言會受到歷史,時事,環境,音樂,娛樂及社會文化等因素不斷產生變化,如果一個懂中文的西人會覺得"海角七億"好笑,那他的中文才 稱得上好,同樣的,英文有太多東西不是單純字彙與文法能力強就能掌握的,華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太重視技術層面,只想找捷徑,而不願意蹲馬步.
她舉洋蔥為例,外面那層皮很好剝,就好像學生背單字及學文法一樣,初期很容易滿足,但如何再把一層層果肉給漂亮地剝下來,除了用對方法,另一個代 價就是會流淚,我們要追求的是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因為體會出語言的深奧與美麗而落淚,而不是因為一再碰壁而難過,剝到一半就不剝了,其實中間才是最甜美 的部分.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華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