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國青年報"報導,中國海關總署在報告中稱,新加坡豐益國際斥巨資試圖壟斷大陸非轉基因大豆的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2008年8月,大陸市場傳出"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收購東北大豆"的消息。同時,路易達孚也重金招聘副總經理,負責大陸東北地區大豆糧庫的談判與大豆採購業務。這些舉動立即引起關注。
中國海關總署此次預警的目的不限於大豆,而是"以大豆為鑒,在稻穀、小麥和玉米等主要糧食產品上防備外資的大舉進入" 。
中國是最古老的大豆原產地之一,15年前曾是較大的大豆出口國。但從2000年起,中國大豆進口量首次突破10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6年後,中國大豆淨進口2800萬噸,是大陸產量的1.77倍,進口依存度高達64%。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70%的油脂加工廠是外資或合資企業,80%的大豆壓榨能力被跨國糧食企業控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跨國糧商的目的是透過跨國戰略謀求高額利潤,透過影響世界糧食價格和糧食生產的結構來達到此目的。中國對糧食需求大,跨國公司一旦進入中國糧食市場,就會加大中國糧食市場的波動,同時影響大陸糧食安全。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8年前11個月,中國共出口糧食(包括穀物及榖物粉、豆類、澱粉塊莖及薯類)349.3萬噸,價值19.5億美元,分別比2007年同期下滑67.5%和29.2%。共出口稻穀和大米93.1萬噸,下滑18.9%。出口豆類135.2萬噸,成長19.6%。2008年前11個月中國共進口大豆3414萬噸,同比增長22.4%。
李國祥認為,為了避免在國際市場被"暗算",中國政府有必要加強對糧食產品的干預力度。同時,要扶持中糧等大企業,還要對中小企業有相應的扶持政策。
三農問題專家徐祥臨表示,中國的國有糧食流通體制存在很多問題,但需要的是改革機制,不是非得要外國資金進入。
中國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說,將督促大陸國有糧食企業發揮作用,引導多元市場主體積極入市收購;並將適當增加大中城市、重點地區和薄弱地區的小包裝成品糧油應急儲備庫存,增強應急保障能力;加大糧食臨時收儲力度,滿足農民售糧需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外企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