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學院派一詞是褒是貶?(組圖)

 2008-11-16 01: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美麗》 威廉.布格羅

在欣賞十九世紀後期的繪畫作品時,經常聽到關於一些藝術家反抗《學院主義》、《學院派》的說法,好像學院藝術是個束縛、教條式的老舊東西。可是學院又給人有《學術、權威》的感覺,到底學院派或學院藝術好不好呢?

原來「學院派」(或學院主義,academism)的名詞源自16世紀義大利瓦薩利在佛羅倫斯設立的美術學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注1),目地在於培育專業美術人才。之後歐洲各地競相效仿成立,並以法國最為發揚光大。特別在路易十四、拿破崙等君王的大力支持下,法國的藝術學院(注2)人才輩出,對法國藝術成就貢獻巨大,因此學院藝術代表著官方認可的正統藝術之最高成就。


學院栽培出來的藝術家經常為皇室所重用,成為宮廷畫家。圖為盧浮宮的天頂壁畫,這也是宮廷藝術家的工作之一

學院秉持的藝術理念認為,繪畫必須遵循理性的基準,因此透視法、數學式人體比例、幾何式安定構圖、正確的結構、明暗表現等均在基礎訓練之列。學院藝術能兼顧精準的寫實技法和完美的古典形式(如均衡、和諧、比例等);同時取材於符合正統價值的宗教、神話和歷史故事,對社會起著教化人心的作用。所以學院藝術除了盡善盡美的品質外,通常還有著紀念碑式的氣派和宏偉的規模。


《霍拉斯兄弟的誓約》 大衛,盧浮宮

到 19世紀,在各種藝術思潮運動中,美術學院也在吸收新的風格。例如繼新古典主義的大師之後,學院也接納了原本與之對立的浪漫派藝術家。同時,由於學院勢力一直主導著官方美展(沙龍)的評選。因此,當學院藝術家逐漸落入因循陳舊的題材和形式,未能因應時代需求再創佳績,同時又在壓制其它不同的藝術表現法和價值觀時,難免被視為僵化的守舊勢力,招致反抗和批評。例如寫實主義和後起的印象派畫家,作品經常為沙龍所拒絕,因而把學院視為守舊頑固的敵對勢力,‘學院派’一詞開始帶有了貶意。


《纏毛線》,萊頓, 1878年 ,英國

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的出現宣告了現代主義的到來,個人主義加上道德的下滑使得藝術的價值觀更為模糊。一些畫家仍然堅持學院傳統,試圖溶合新古典和浪漫兩種風格,創出一些唯美、詩意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如法國的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英國的萊頓(Frederic Leighton);和荷蘭的泰德瑪(Sir Lawrence Alma-Tadema)。曾任教於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的布格羅,對後起的印象主義難以苟同。他還是告訴學生們:‘人們必須尋求美和真,必須使作品達到極致。’然而,即使這些畫家作品構圖嚴謹、畫面細膩優雅,但卻逐漸在現代藝術狂潮中被埋沒,為藝術史家所忽略。


《天使之歌》 威廉.布格羅

近年來,人們開始在失去標準的現代藝術中從新省思,學院藝術和基本功訓練有從新興起的趨勢。事實上,學院派傳承了自文藝復興以來推崇的正統美術價值,要求完美的技法和崇高的內涵,被用於貶意多出於偏見,是不公平的。



(注1)瓦薩利是米開蘭基羅的學生,也是藝復興《藝術家列傳》的作者。年老的米開蘭基羅當時還在世,也是此學院的創辦人之一。

(注 2)法國於1648年創建了《法國皇家繪畫暨彫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1803年拿破崙當政時,《皇家繪畫暨彫刻學院》與1669年創建的《法蘭西音樂院》和1671年創建的《法蘭西建築院》合成為《法蘭西藝術院》。路易十四並於1666年在羅馬創立法蘭西羅馬藝術學院(French Academy in Rome),評選優秀的法國藝術家到羅馬留學(即所謂的羅馬獎),對於培育優秀的藝術家來說有很重要的影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