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到了三世紀的三國(220-280)、西晉(265-316)之際,是各書體演變完成的時期,此後楷書及行、草書應用日廣,蔚成新風氣。四世紀東晉(317-420)時,書家致力於鍛練書法技藝,探究筆法中如同自然妙有的美感,追求「工夫」與「天然」並美,古體與今體兼備,以達於盡善盡美的境界。其中尤以「書聖」王羲之(303-361)最具典型。
南朝(420-589)至隋唐(581-907),由帝王主導,進行王羲之等名家書跡的收藏鑑定、編次裝帙及摹寫刻石,建立了以王羲之為模範的古典傳統。中唐以後,典雅精緻的宮廷書風轉變,平民書家在書法創作中,加入富於個人魅力的技藝表現,士人書家則著重於情性的表達,書家的人格、學識與修養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評價內容,為後世士人書法開啟了新的契機。
不過晉唐書跡歷經千餘年流傳,因人為與時空因素,至今已十分稀少,其中唐摹〈快雪時晴帖〉冊、〈平安何如奉橘帖〉卷與〈遠宦帖〉卷等三件名跡首次同時展出,為王羲之楷、行、草的典型代表作。傳承王羲之草書的孫過庭〈書譜〉卷(678),是一件詞翰、理論與書法藝術並重的長篇傑作,為讓觀眾深入瞭解並觀察孫過庭書寫與流傳歷程,本次特別展出針對筆墨、紙張、改寫的光學檢測圖像。此外,後人評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蘭亭序)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卷(758),唐代狂草藝術極致的懷素〈自敘帖〉卷(777),有神秘色彩的才女吳彩鸞(活動於九世紀)的〈唐韻〉冊,都是流傳有緒,在書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烜赫名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南朝(420-589)至隋唐(581-907),由帝王主導,進行王羲之等名家書跡的收藏鑑定、編次裝帙及摹寫刻石,建立了以王羲之為模範的古典傳統。中唐以後,典雅精緻的宮廷書風轉變,平民書家在書法創作中,加入富於個人魅力的技藝表現,士人書家則著重於情性的表達,書家的人格、學識與修養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評價內容,為後世士人書法開啟了新的契機。
不過晉唐書跡歷經千餘年流傳,因人為與時空因素,至今已十分稀少,其中唐摹〈快雪時晴帖〉冊、〈平安何如奉橘帖〉卷與〈遠宦帖〉卷等三件名跡首次同時展出,為王羲之楷、行、草的典型代表作。傳承王羲之草書的孫過庭〈書譜〉卷(678),是一件詞翰、理論與書法藝術並重的長篇傑作,為讓觀眾深入瞭解並觀察孫過庭書寫與流傳歷程,本次特別展出針對筆墨、紙張、改寫的光學檢測圖像。此外,後人評為天下行書第二(僅次於蘭亭序)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卷(758),唐代狂草藝術極致的懷素〈自敘帖〉卷(777),有神秘色彩的才女吳彩鸞(活動於九世紀)的〈唐韻〉冊,都是流傳有緒,在書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烜赫名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晉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