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因果報應實錄:受恩必要報 忘恩負義遭報應

 2008-10-19 16: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清代名臣紀曉嵐曾說過這樣一件事。他的父親紀容舒先生(姚安公)性情方正,平時很少與閑雜人等交往。然而,有一天,卻有一位衣衫襤褸的人坐在堂上,紀容舒卻恭敬的陪著他喝茶說話。一會兒,他又把紀曉嵐兄弟幾人喚上堂來,與此人見禮,還對他的幾個兒子們說:這位先生就是宋曼珠先生的四世孫。我們紀、宋兩家失去聯繫已經很久了,今天才見了面。想當年,正遇上明朝末年的戰亂,那時候,你們的曾祖父當時年僅十一歲。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裡,多虧宋曼珠先生將他收留教養,才得生存下來。

於是,紀容舒便留下這位宋曼珠先生的後裔在家中,並多方為他謀求生計。此後,紀容舒還經常以此事為例教誡紀曉嵐兄弟幾人說:"別人對我們有恩有義,我們理當盡心盡意去報答,且不必去談論因果如何,而事實上因果絲毫不會差錯。過去曾有個人受過別人的救命之恩。後來這人富貴了,眼看著恩人的後代衰敗零落,卻冷漠的如同素不相識的路人。不久,這位富貴人得了一場大病,他剛要舉杯服藥,恍惚間見有人遞給他手裡兩封信,信封且不曾封口,他抽出信函一看,竟是當年他危難時親筆寫給恩人的求救信。他又是驚恐、又是悔恨,當下把藥杯擲之於地,長嘆一聲說:‘我死的太晚了!'當天夜裡,他就斷氣了。 "

知恩必報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古老傳統,也是人類的道德標準之一。故事中,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所說的"別人對我們有恩有義,我們理當盡心盡意去報答,且不必去談論因果如何"這句話,道出了真正知恩必報者的心境:報恩者心裏想的並不是自己將來如何,而是要儘自己心意的去報答別人的恩德。當然因果報應是宇宙中的一個法理,真正知恩必報的善者,無論他求不求善報,他未來都一定會有善報的。



来源:《閱微草堂筆記》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