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生活一樣,沒有細節是無關緊要的。哪些是日常飲食中常犯的經驗主義錯誤?該如何糾正這些錯誤?記者邀請健康專家一一作答。
一、蔬菜 貪"新"厭舊
鮮嫩的蔬菜是健康達人的最愛。很多人都認為新鮮蔬菜的維生素更豐富,對人體健康更有益,因此都喜歡烹食新鮮蔬菜,而對放置時間較長的蔬菜棄之不用。
其實新鮮並不一定更有營養,反而有可能會給健康埋下隱患。研究表明,大多數蔬菜存放一週後的營養成分含量與剛採摘時相差無幾。比如甘藍、甜瓜、青椒和菠菜存放一週後,其維生素C的含量基本沒有變化;經過冷藏保存的捲心菜甚至比新鮮時含的維生素C更加豐富。
而剛剛採摘的蔬菜,往往帶有化肥和其他有機肥料等對人體有害的殘留物質,其危害絕對不容忽視。因此有些新鮮蔬菜應適當存放一段時間,待殘留的有害物質逐漸分解減弱後再吃,而對於那些可以馬上食用的蔬菜,也應多次清洗之後再食用。
二、 食用油 不敢妄"動"
動物油中的脂肪攝入量高,多吃容易增加心血管和動脈硬化等疾病的發病率,於是很多人都轉而選擇植物油做為常用食用油。
但事實上很多植物油與動物油的脂肪含量相當。如棕櫚油、椰子油等所含的脂肪酸絲毫不遜於動物油,有的甚至更高;花生油則由於飽和脂肪酸向血管壁滲透與沉積,可能導致動脈硬化症;菜子油含有較多的芥酸,經胃酶消化後可能造成動脈硬化管壁增厚及心臟脂肪沉積。
因此,植物油與動物油的攝入量都應適當。比較穩妥的方法是按2份植物油與1份動物油的比例混合食用,以取長補短,趨利避害。
三、食糖 因噎廢食
大多數人都認為過量攝入糖分會導致肥胖和若干疾病,不少人因此減少食糖,甚至遠離甜食。
事實上,只有吃糖多、吃脂肪也多的人才容易發胖。吃糖與高脂血症、糖尿病也沒有直接關係,只有吃超量的蔗糖或果糖,才可能引起血脂升高,而糖尿病的起因則是胰島功能受損。
糖吃多了固然不好,但人體糖分過少,也會造成多種危害,比如要維持大腦的正常運轉就必須保證糖分的攝取。補充糖分應掌握"適量"原則,健康人每天吃精製糖60克左右為宜;消耗能量大者,食糖量可適當增加;老年人、糖尿病、高血脂症、脂肪肝、肥胖症等,則應適當減少吃糖量或忌甜食。
四、飲用水 純淨至上
人們通常認為純淨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對人體更有益,純淨水因此走進千家萬戶。不少人甚至完全用純淨水來代替自來水做為生活用水。
事實上,純淨水在加工和反滲透的過程中,雖然去掉了一些有害物質,但是,也損失掉許多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比如鈣、鎂、鐵、鈉、鉀等。如長期飲用純淨水,容易導致身體營養失調,降低人體的免疫力。
生活中宜將純淨水和自來水交替飲用,保證人體健康。自來水的加工處理方法和純淨水不同,保證了水中原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存在。它雖沒有純淨水乾淨,但只要燒開了,水中原有的有害物質就會被消滅,可以放心使用。
五、生食 拒絕"成熟"
"生食"是近年流行的一種健康時尚。生食支持者認為,烹製食物的過程會損壞或降低許多食物中的消化酶,因此拒絕熟食。
但事實上,生吃熟吃各有利弊。某些食物"生食"能更好地汲取營養素,但並非絕對可靠,沸沸揚揚的沙門氏桿菌"中毒"事件,罪魁禍首就是生食西紅柿。反之,熟吃並不會殺死所有的營養素,還能殺滅病菌、蟲卵、大腸桿菌和破壞維生素的氧化酶。
比較理想的飲食方式是均衡膳食,顏色深重的蔬菜大部分熟食,顏色淺而質地脆嫩的蔬菜生吃。生食時可以加食生大蒜或醋殺菌,熟吃烹調的溫度盡量控制不要過高,烹調方式清淡少油,兼顧營養和口感。
六、吃肉 深怕"傷心"
很多人為了預防心臟病而拒絕高脂肪的肉類食品,甚至完全吃素。
豬、牛、羊等畜肉所含膽固醇高,如果過多攝入,的確容易增加患病的可能,應該少吃。但過分拒絕肉食同樣對身體無益。人如果長期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會導致糖類的攝入量過高,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甘油三酯,其結果與患有高脂血症一樣,都會引發心臟病。
因此,在飲食中應遵循葷素搭配、粗細糧結合的原則,科學預防心臟病。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日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