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雞同鴨講:「香蕉人」回中國丟醜臭事一大筐

 2008-09-04 22:2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有個在上海工作了三、四年的新加坡籍朋友,打算明年合約屆滿時,舉家回獅城。問她孩子在滬上了三年的小學教育才回返新加坡,是否會擔心孩子追不上新加坡的教學進度(尤其是英文的掌握方面),她的回答讓筆者汗顏。

她淡定地說:"不會,孩子至少打好了語文的基礎。以他的英文程度來說,他懂得的英文詞彙可能比不上同齡的新加坡小孩,但他講英語時發音正確。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在遇到沒辦法用英語來做表達時,就很方便地在句子中夾雜一、兩個中文單字。"

之所以說她的答覆讓筆者汗顏,是因為要不是派駐到上海,我平時說話時也不假思索地夾雜另一個語言的單字或句子。這種"雜碎式"的說話方法,說得正面一點兒,是"語碼轉換"(code switch),即自覺或不自覺地借用另一個語文的詞和句以達到交流的目的,在某個程度上增加對話的趣味,也更為親切。

不過,對於許多所謂通曉雙語者而言,語碼轉換說白了,只是種"懶惰"的表現,懶於認真地去思考如果交談的對象只諳一種語言,應該如何精準地與他溝通。

初到上海,有一回走到上海籍同事跟前,這樣的一句話衝口而出:"你有沒有paper clip?"對方自然是不曉得我要什麼。不管如何努力搜索記憶,就是想不起paper clip的中文說法,只好這麼形容:"就是固定紙張的夾子......"

"你是說‘回形針'吧?"同事問,我赫然發現似乎從來沒使用過這三個字,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上。

不僅因語碼轉換讓人摸不著頭腦,詞彙不恰當的應用,也製造了許多尷尬的場面。另一個新加坡籍的朋友告訴我,她到滬上某家餐館去,劈頭就問侍應生:"你們幾時關門啊?"

侍應生一臉不悅地說:"這位女士,你怎麼咒我們關門呀?"朋友這才發現用詞不當,應該問對方餐館什麼時候打烊,於是連忙道歉、糾正說法。

同樣發生在餐廳的相關糗事還有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兩個與華語發音不準有關的笑話。話說有個平時鮮少用華語與人打交道的華人,到一家中餐館去,居然問女侍應生:"小姐,睡覺一晚多少錢?"

對方起初不搭腔,只是狠狠地瞪了客人一眼,怎知他"不識趣"地多次重複同一個問題,女侍應生只好向經理求助,後來才弄清楚,顧客原來是要問:"小姐,水餃一碗多少錢?"

另外一個笑話則是,一個被中國人稱為"假洋鬼子"的"香蕉人"到餐廳去,問侍應生:"你有病嗎?"這個侍應生可惱火了,回了句:"你才有病!"

同樣的,經過一番的"雞同鴨講",侍應生才弄清楚了顧客要問的是:"有冰嗎?"

我們經常會因為中國菜單和標語等所出現的"中式英文"(Chinglish)笑得人仰馬翻,大力地批評餐館不該把著名川菜"麻婆豆腐"翻譯成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滿臉雀斑女人做的豆腐)。

下回,當我們嘲笑麵包店裡的大嬸念不出"croissant"(牛角包,也有人把它音譯為"可頌"),或試衣間裡的阿姨分不清英文字母"L"和 "R"的讀音時,我們也應該想想那個問女侍應生"睡覺一晚多少錢"的食客。當我們覺得某人很吃力地用外語完成一個句子時,我們也該想想自己是否能純粹以母語串成一個完整的句子。

雖然中國不會因為翻譯好菜單或標語就與世界接軌,不懂得中國文化與價值觀者也不可能因為把華語說得溜,到中國闖蕩就能如魚得水,但語言、語文的掌握能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場面,不失為溝通交流的關鍵。

来源:聯合早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