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鐘系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現懸在北京西效大鐘寺內,享有「古代鍾王」之譽。
永樂大鐘現在懸掛在北京西郊大鐘寺(原覺生寺)的鐘樓裡,據說是明朝燕王朱棣(明成祖)攻下南京後,改號「永樂」,遷都北京,按照《太祖實錄》裡「唯功大者鍾大」的規矩來鑄造這舉世無雙的大鐘。大鐘鑄於明京師鑄鍾廠,鍾鑄成後存放在內府職掌機構漢經廠。永樂年間,遇到萬壽聖節等節日,都有漢經廠主持敲鐘作佛事。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到萬壽寺,每天由六個和尚敲鐘。天啟年間,時局動盪,大鐘被棄於地上。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被移至覺生寺,並專門修建一座上圓下方的兩層鐘樓,用以懸掛大鐘。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鍾工程才最後完成。
永樂大鐘用銅、錫、鉛合金鑄成,構造合理,工藝精湛,高達6.94米,鍾口直徑3.3米,造型精美,形體宏偉,歷時50O多年,至今仍音響圓潤宏亮,穿透性強,具有明顯的音樂效果,鐘聲可傳四五十公里,餘音達2分鐘之久。經測量,鍾腰最薄處為94毫米,鍾唇最厚處為185毫米,重量為46.5噸。
鍾身鑄滿了陽文楷書、佛教經咒22萬7千多字,字體工整、堅韌,相傳為明代書法家瀋度的手筆。每當重大法事必擊鍾10餘下。永樂大鐘,以悠久的歷史、精湛的鑄造工藝、第一流的聲學特性,標誌著我國古代在冶煉鑄造、聲學等方面的技術已達到極高的水平,同時也以其燦爛的書法藝術和佛教藝術,馳名中外。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