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利益相關者"們留下的現場
中國貴州瓮安發生萬人衝擊政府機關的嚴重事件之後,很多人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一起圍繞刑事案件而產生的糾紛會引發如此規模的騷亂,為什麼那麼多與事件當事人或者死者毫無關係的人會參與其中?圍繞瓮安事件所產生的種種疑問,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北京學者劉曉波。
6月28日發生的瓮安事件起因是當地一名初中女生死亡之後,家屬和警方對死因有不同看法,從而產生矛盾。但隨後卻導致了萬人上街,圍攻機關的暴力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所謂"打砸燒"行動的民眾中,死者家屬及親友應該是極少數。因為按照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起初只是有300多名死者親友上街遊行,要求查明真相。而最後的萬人騷亂則顯然已經超越了一般"親友喊冤"的性質。
北京學者劉曉波把這種現象定義為"無利益相關者事件",也就是說這些事件的參與者中絕大部分既不是直接受害者,也與受害人沒有親屬關係和利益瓜葛,他們之所以捲入事件,並不是官方所謂"少數人煽動"的結果,而是民間不滿長期積累的結果,"中國現行體製造成了一種地方吏治的極度劣質化,這種官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就會因為一點小的事情就點燃了。"
劉曉波還把瓮安事件與2004年發生的重慶萬州事件作了一番比較,兩起事件起因都是簡單的民事或者刑事個案,而最後卻都引起了大規模的騷亂,兩者都可以歸類為"無利益相關者事件"。而在重慶萬州事件發生之後,也有部分官員和學者指出,作為三峽水利工程移民區的萬州在社會經濟問題上矛盾重重,這是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瓮安事件發生之後,儘管官方將其定性為"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員煽動利用,公然向黨委、政府挑釁的群體性事件",但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也承認,瓮安事件顯示當地一些社會矛盾長期積累,多種糾紛相互交織,沒有得到重視,沒有及時解決,干群關係緊張。
其實矛盾積累,干群關係緊張正需要通過信息透明,上下溝通加以解決。但瓮安事件中,先是地方政府極力阻止死者家屬上訪,此後又通過官方媒體封鎖消息,統一口徑。然而,在網際網路日益發達的情況下,簡單的信息封鎖已經完全無法達到效果。事件發生後不久,相關的圖片和影像資料已經出現在網際網路上,其中甚至包括死者家屬的申訴狀以及法醫驗屍報告。
劉曉波指出,在網路民意的輿論滔滔之下,官方輿論應對顯然難以招架,"在網路時代官方最大的一個盲區在於,一旦出現這種事情,他就想把消息來源壟斷,只由新華社發。但是封鎖其它媒體,只有貴州省單方面提供的消息,網民不可能相信。因為你沒有獨立的新聞渠道,你不讓國內外記者親臨現場進行調查,沒有中立的第三方。很多網民就質疑這一點,當地政府作為被告的對象不能出來發布消息。"
一方面是各種信息通過網路在社會中以平行的方式迅速傳播,另一方面,垂直方向的信息傳播方式極其狹窄低效,以"信訪制度"為主的上情下達渠道無法起到作用,導致真假難分的消息在民間沸沸揚揚,而上層卻無法有效的瞭解民意,最終致使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引發大規模事件。這也是瓮安事件留給人們的一個重要思考。
- 關鍵字搜索:
- 劉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