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紋樣的發展
刺繡早在殷商時期已有實物發現,但到春秋戰國則開始大量出現。原因是刺繡紋樣的構圖比較自由,可大可小,易於變化,而織錦則相對遜色。其次,當時的貴族和富人競相追求華貴服飾,而繡品費工耗時,一件精美的繡品價值連城,往往作為諸侯和貴族間相互饋贈的禮品。需求的擴大,有力地刺激了繡品生產的發展。先秦時期繡的涵義與現今不全相同,它包含了繪畫。先用畫稿、最後繡成紋樣。大約到了西漢時期,"繡"逐漸只保留刺繡的含義,用作繡地材料主要是絹,偶有錦和皮革;畫稿臨摹,多用淡墨繪出,偶用朱紅色,繡工刺繡時往往對圖稿作局部修改,使紋樣更臻完善。大幅的繡品常常不是一人可以繡成,這從同一繡品上表現出的不同用針風格上可以得到證明。刺繡的針法是以鎖繡為主,鎖繡是由繡線圈套組成鏈式。
東周時期藝術風格的推陳出新和百花齊放,影響到裝飾紋樣方面流行自由、浪漫及寫實的風格。除個別繡品仍然沿襲青銅器紋樣外,大多數繡品以鳳鳥、龍和花草構成各種不同的紋樣。鳳鳥和龍的形狀怪異,花草枝蔓則多用作間隔或襯托。構圖活潑、多樣,突破了以往呆板的侷限,運動和變化成為各種紋樣的主流。儘管紋樣的構圖遵循對稱原則,多採用菱形、方形作為平面構成的形狀,但並不顯單調和刻板。
鳳鳥花卉紋繡、鳳與龍都是想像中被神化的動物,實際並不存在,也是常見的紋樣,都是單獨的鳳鳥與花卉相配合。鳳鳥有作張翅飛翔狀,有作行走踐蛇狀,還有形象奇特的"三頭鳥"。
鳳鳥,最早是作為風神出現的。古人以鳳為神,本是風的傳說的變異,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收成好壞與四季季風的關係十分密切。作為風神的鳳鳥,很自然被當作主四季變化的神。四季交替,風神也就各不相同,因而產生了種種的鳳鳥形象。商和西周的青銅器上普遍存在的鳥紋,正是這種信仰的反映。戰國繡品紋樣上大量出現的鳳鳥紋,也是這種信仰的繼續與演化。
- 關鍵字搜索:
-
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