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曲劇,觀眾十有八九不知為何物;但是說到曲劇運用的單弦、大鼓等散發濃郁京味氣息的鼓曲,很多人則倍感親切。北京曲劇,是惟一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北京地方戲曲劇種。近年來它離北京人的生活似乎越來越遠,成了都市人最熟悉的陌生戲。新排曲劇《北京人》將於5月15日在首都劇場公演,高調進入人們的視野。
老舍親自為劇種命名
現任團長凌金玉是北京曲劇的第三代傳人,說起北京曲劇的由來他一臉的驕傲。"1952年,老舍先生專為此劇種創作了劇本《柳樹井》。劇目公演後獲得巨大成功,老舍稱該劇填補了北京歷史上沒有地方戲的空白。他同時建議將‘曲藝劇'中的‘藝'字去掉,就叫曲劇。為了突出地域特色,又建議在‘曲劇'前面加上‘北京'二字,北京曲劇由此誕生。"
北京曲劇以北京語言的京味音韻為依托,以單弦牌子曲為唱腔基調,形成了具有濃郁韻味的唱腔音樂。老舍先生的7部作品曾被以北京曲劇的形式搬上舞臺。
生存艱難幾度關停並轉
北京曲劇團單一劇種、單一劇團的狀況,使其成為北京地域文化代表的一棵獨苗。但是,在北京曲劇56年的發展歷程中,卻幾度面臨被關停並轉。
北京曲劇誕生後的10餘年間,《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等一批戲在全國聞名遐邇,這也成了曲劇人記憶中最輝煌的階段。"文革"期間,北京曲劇團改成了長征文工團,曲劇演出徹底歇了。1978年後,北京曲劇發展好一陣壞一陣,其間雖然也推出了像《珍妃淚》、《煙壺》、《茶館》等很有影響力的劇目,但是也曾經兩次面臨被其他院團合併的命運。
凌金玉說:"仔細算算曲劇的歷史,踏踏實實謀發展的時間不超過一半。現在,曲劇仍處於邊緣化的狀態,既不是重點扶植的對象,也沒有人說放棄。市場對我們很無情,新劇目創作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推出一臺好戲也許就產生了太大的影響力,但是一臺差戲就將直接影響這個劇種的存亡。"
賠本賺吆喝志在一搏
《北京人》是曲劇第一次排演曹禺的作品,曲劇的目光第一次由演平民百姓轉向"白領階層"。伴隨著這臺戲的推出,曲劇的第五代傳人、第一批具有大學學歷的曲劇演員也浮出水面。
這批學員畢業於北京曲劇團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辦學的曲劇班,22名學生畢業後有18人留在團裡,遺憾的是他們中沒有一個北京人。
凌金玉說,接班人的培養關係著曲劇劇種的生存,培養接班人最重要的途徑是給他們創造舞臺實踐的機會。這些學生雖然來自四面八方,但是他們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演繹起曹禺筆下那些知識階層的心理變化更加準確。去年,由這些畢業生擔綱主演的《正紅旗下》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已經證明了他們的實力。
從1999年《茶館》演出百場以來,曲劇已經近10年沒有成規模的市場化演出了。對於此次《北京人》在首都劇場的亮相,凌金玉顯得有些悲壯:"我們已經做好了賠本賺吆喝的準備。如果不吆喝,再過兩三年恐怕連這個機會都沒有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北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