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駐聯合國大使對此決議案憤慨的表示,"此項決議案是充滿政治動機,不合邏輯,而且是非法的"。他強調,伊朗的核計畫完全是和平用途的,完全合乎《禁止核擴散條約》(NPT)的規範,伊朗當局完全有權利進行。聯合國只解釋,目前為止它仍無法完全確認伊朗核子計畫的本質是否真的是"和平的"。
美國與以色列對伊朗企圖心的反應更是激烈。美布希總統在去年12月甚至說出,伊朗核計畫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以色列國防部長在上月底與美副總統錢尼的會面中也首次表示,"不會排除任何選項的制裁行動。伊朗的計畫不僅對中東產生威脅,也對世界局勢的穩定產生威脅"。兩國皆透露出,不排除使用武力解決危機的可能性。畢竟以色列在1981年,已有空襲伊拉克核子設施的前例。
去年12月美國家情報評估部門(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對外公布對伊朗核武的評估結果,卻大出眾人意外的說,伊朗在2003年已停止製造核武器的計畫,但也表示無法確定伊朗現今是否仍想生產核子武器。報告進一步說,若伊朗想要的話,它可能在2009年實現。
此報告雖然降低美國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但美國自1979年11月德黑蘭大使館人質事件以來,對伊朗所採行的制裁,隨著近年德黑蘭什葉派政權企圖擴大自己在中東地區影響力,持續地加深擴大,完全沒有緩和的跡象。媒體報導,美國已在去年10月針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軍及其國營銀行的資產提出最嚴厲的制裁案。
但西方霸權的制裁,只是讓伊朗的旗幟在中東地區更具道德號召力而已。因為伊朗人民早就把國家的核計畫視為抵抗霸權的正義之舉了。2005年6月伊朗中產階級、教授與學生,共同發起街頭抗議要求政府不可屈服於外國勢力。與主流的遜尼派不同,伊斯蘭什葉派反抗權威主義、強調權力是否具有道德力量的傳統價值,注定讓德黑蘭當局無法妥協。目前塞德(Muqtadaal-Sadr)的馬迪軍力(Jaish al-Mahdi Army)在伊拉克南部的武力對抗,真主黨與哈瑪斯在黎巴嫩對以色列的"代理人戰爭",都是伊朗在中東局勢上具有影響力的證明。上個月,伊朗總統進行歷史性首次拜訪伊拉克時就對人民鼓動地說,外國軍力在伊拉克是對該地區的"侮辱"。
保守宗教勢力強大
伊朗自1979年由流亡宗教領袖何梅尼所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後,伊朗就一直是由保守的什葉派精英所領導著。雖然改革派曾在2000年的國會選舉中一度贏取勝利,但也由於政教合一制度的影響,改革者的各種理念與承諾最後都受到保守宗教勢力的制約而無法順利兌現。
就拿2005年6月的總統大選來說,雖然哈特密(Mohammad khatmi)候選人主張人民可享有較大社會與政治自由而深獲年輕族群歡迎,但也由於其改革思想讓他與國家最高領導人各梅尼 (Ayatollah Khamenei,何梅尼之子) 產生衝突。在保守宗教勢力的動員下,最終敗給在政治上屬極端保守並曾任德黑蘭市長的現任總統哈馬迪內賈(Mahamoud Ahmadinejad)。
伊朗保守具宗教性格的中產階級及窮人仍是是大多數,而其獨特"政教合一"的政治結構也讓改革派不易抬頭。雖然1906年的憲法變革融合了西方國會選舉制度,但為了依循什葉派的伊斯蘭傳統,憲法也給與"伊斯蘭學者"(Ulama) 監督國會制定的法律是否違反伊斯蘭律法的權力。宗教領袖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並擁有指定司法機關、軍隊與媒體領導人的權力。這些不需經過選舉產生的領導人共同組成"保護人委員會"(Guardian Council),一起"看顧"民選的總統及國會。
針對伊朗未來,革命宗教領袖何梅尼於1979年在巴黎接受BBC記者專訪時就已擘畫,"消滅君主制、推行選舉與禁制西方腐敗文化影響"的三個大方向與態度。 他說,"我們拒絕讓國家落入必須依賴外國勢力的任何關係。"因此,相較於西方國家依據"公民共識"所建立起來的"公民社會"(society of citizens),伊斯蘭學者希望伊朗社會是一種"信仰者的社會"(society of believers)。
再者,"政教分離"的基督教世界觀,也從來不曾在伊斯蘭的歷史中出現過。質疑民主制度能在伊斯蘭世界實行的著名學者伯納.李維(Bernard Lewis)說過,"在伊斯蘭的律法中,教會與國家是一體的,不是分開的機構...根植在基督教世界中二分法的表現方法,在伊斯蘭裡是找不到的,直到現代。"
雖然什葉派只佔回教世界約15%的人口,但它對主流遜尼派壓制的反抗傳統、對權力本質的道德要求、對保護弱勢的精神,讓什葉派團體有較強大的凝聚力與對外號召力。除此以外,反美情緒高漲與近年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高漲更讓德黑蘭當局有力量趁機擴張在中東的影響力,成為地區權力要角。
在美國移除伊朗是"邪惡軸心國"的臭名之前,伊朗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是不會好起來了。伊朗的未來會如何?在武力不是選項的情況下,美"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去年針對世界上67個從威權體制轉型為民主國家的調查報告,或許可供參考:"國家威權體制的改變通常都不是因為外力入侵或是革命叛亂,而是由內部公民組織的非暴力方式促成的,例如罷工、杯葛、不合作運動、及抗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挑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