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灰霾每年奪命30萬,交通尾氣污染佔首位
「如果許多城市的碳氫化合物、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排放量仍然以目前的速度增長,那麼到2010年,這些城市的空氣將很難保證人類的正常呼吸」
-目前實行的空氣監測標準還是1996年制定的,嚴重落後於形勢。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沒有列入監測指標,而這恰恰是毒性最強的顆粒物
-國際通行的衡量空氣污染的標準,是測量每立方米空氣中的懸浮微細粒子。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20微克。中國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以上的空氣中
-2004年,中國城市由於空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27.4億元
3月下旬開始的幾場春雨,讓珠三角地區的城市暫時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中央氣象臺在網上的天氣資訊提示:廣州空氣質量狀況有利於空氣污染物稀釋、擴散和清除,可在室外正常活動。
和中國的許多城市一樣,在3月的多數日子裡,廣州依然與明媚的春光無緣。灰濛濛的天空帶給人們灰濛濛的心情,對此大家似乎已習以為常。近年來,「灰霾」這個詞在各種媒體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僅2007年12月,廣州的灰霾天就達到22天。
對很多市民來說,灰霾天氣帶來的是憋氣、咳嗽、頭暈、乏力、噁心和壞脾氣。去醫院的患者一下子多起來。
世界工廠的代價
3月10日至11日,廣東省出現大範圍灰霾天氣,氣象部門發布了灰霾預警信號。
行駛在廣深高速上的吳傑一邊駕車一邊抱怨,「汽車在大白天行駛也要打開車燈,人就像一個白內障患者在陰天裡行走。」車窗外,是距廣州20公里的東莞麻湧。這一帶煙囪林立,蔚為壯觀。
當一批又一批農民工湧入城市時,他們卻沒有料到城裡人在污濁的空氣中低質量地生存著。在空氣更加惡劣的車間裡,他們更是以健康的透支為代價換取微薄的收入。
記者走進東莞的一家工藝品廠,車間裡刺鼻的氣味讓人窒息,許多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條件下工作。「這是樹脂的味道,也有噴塗的工藝品散發的氣味。」廠方的負責人說。記者悄悄詢問一位女工,怎麼能忍受如此難聞的氣味,她回答:時間長了,已經習慣了。
2007年,東莞環保部門共收到有關大氣污染方面的投訴3865宗。大多數市民或許並不知道,東莞經濟在躍居廣東三甲的同時,大氣污染指標也超過佛山, 躍居全省第一。「中國已徹底成為一個世界工廠,大量綠地和農田被工廠和道路所佔用了,城市失去喘息空間,一些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因此下降。」中國空氣污染 地圖的製作者馬軍說。
一直在抱怨空氣質量的吳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對空氣的現狀負有責任。珠三角地區的汽車尾氣排放的細粒子已經佔到污染物比例的20%-40%,和工業排放一起成為污染源的前兩位。
2007年廣州市機動車達180萬輛,並以每年15萬輛的速度增加。深圳汽車擁有量是120萬輛,每天十多萬輛的過境貨櫃車,對污染的貢獻也不小。
深圳市氣候中心工作人員李輝告訴記者,剛剛過去的2007年,深圳灰霾天氣達231天,2006年是164天。
令許多人困惑的是,深圳是濱海城市,怎麼也會出現灰霾現象呢?「深圳的灰霾天氣不是單獨的,廣州、東莞等珠三角城市都受到了這種區域性灰霾的影響。這就 說明灰霾污染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發展的問題,而是一個區域性的問題。」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大氣環境首席研究員吳兌說,「工業發展超過環境負 荷,珠三角從機械污染、化學污染過渡到多種污染並存局面。國外發達國家完成這一污染過程花了200年,而我們只花了30年,就完成了三個污染階段的演 變。」
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王強教授說,「為什麼現在北京周圍的五六個省全部要規劃起來一同預防,就是因為霧霾天氣本身不只是北京本市 的問題,還有一個周圍區域的問題。污染物還可以從鄰近的某個省跑到北京來呢!」「根據我們的記錄顯示,南京和杭州出現霾的天數幾乎一模一樣,長江流域的區 域性特徵也很明顯,若不採取有效控制,很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吳兌說。
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更多的地方,近20年來城市發展很快,現在基本上隔幾十公里就會有一座城市。城市密集成群,減少了以前存在於城鄉接合部的空氣污染緩衝區,一方面造成污染物不易擴散,另一方面也把很多城市連成污染關聯度越來越密切的整體。
是霧還是霾
「明天中國大部分地區有霧或霾。」
當中央氣象臺播音員這樣播報時,王強說,「霧和霾有著曖昧而又複雜的聯繫,我們一直忙於向公眾解釋這一過程。現在的預報是一種‘淺式的預報’,說霧天增多了,實際上是霾天增多了。霧的改變,是當地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的一個標誌。」
過去,很多人都只知道霧,而不知道霾。「本來霧主要是由水滴組成的,而霾主要是由干粒子組成的,不過現在霧和霾已糾纏在一起了。」
「我們在北京看到的這個過程有比較明顯的週期性,在穩定的天氣條件下,隨著排放的污染物濃度越來越大,霾就會越來越重,由於霾是乾的氣溶膠粒子,如果水 汽增多,就會凝結變成霧滴,霾就是由一個逐漸的積累過程轉化成霧的。霧形成了以後,經太陽一晒,即使水滴蒸發了,霾卻還留在空氣裡,所以霧又轉化成了 霾。」
霧和霾的轉化,對近地面層的結構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使得霧和霾的轉換能長久地持續下去。如果污染物不斷地積累,濃度也會越來越高,那麼對人的危害也會越來越大。
吳兌說,「廣州99.9%的情況是霾,根本不是霧。低緯度低海拔地區形成霧非常難,霧是低溫下飽和氣塊的標誌。我曾看到中央氣象臺播的一條氣象預報‘北 京盛夏季節30℃大霧瀰漫’,在中學教科書上不都寫明瞭,霧是低溫下飽和氣塊的標誌,還這麼播,是不是一個大笑話。出現的肯定是霾,夏季30多攝氏度條件 下,水汽很難有達到飽和的能力。」
灰霾的出現,就好比一盆清水,一個人或少量人洗的時候,這盆水的容量是夠的,但等大量人進來洗了以後,這盆水的環境容量就飽和了,於是這盆水就變成了漿湯。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國際通行的衡量空氣污染的標準,是測量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懸浮微細粒子。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20微克。 中國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標準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標準以上的空氣中。廣州也達到100微克。相比之下,紐約才二十 幾微克。
2007年12月23日,國家環保總局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全國主要城市當日的空氣污染指數(API),成都的空氣污染指數以422位居全國首位,創下了數年來的最高記錄。「持續數日的霧災直接影響了空氣質量,導致API指數的拔高。」成都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銀燕教授對南京1961-2005年的霾日數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南京的霾天數總體呈上升趨勢,近50年內竟然增加了上百 倍。「20世紀60年代,每年的霾天僅有幾次,而到了1991年,首次超過100次,最多的1994年霾日高達158次,2005年也有106次。」 2001年至今,南京的灰霾天不僅來得勤,而且「住得久」。
多個城市面臨橘紅色警報
「每個人都是吸塵器」
「灰霾裡的微細粒子在人的呼吸系統撕開了一道‘看不見的口子’。」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系主任宋宏說,上呼吸道系統是人類防禦病毒進攻的一道重 要防線,污濁的空氣,會「穿透」人的呼吸系統,首先是鼻咽部,接著是氣管,一些毒性物質能滲入肺泡裡溶解,一些不能吸收的毒性物質則粘在肺細胞的表面,而 那些被溶解的毒性物質又將隨著人的血液對人的器官包括心臟造成損害。「如果同一部位反覆發炎,也有癌變的可能性。」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陸家海發出警告,「灰霾的形成將會對各種傳染疾病的流行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大氣環境中,人的機體抵抗力也將大為減弱。」
陸家海提醒,晨練的人們最好待在家裡,灰霾天裡鍛練和運動無疑是「揮刀自戕」。
關於預防辦法,專家的建議是:外出必須戴好口罩,「或者選擇離開」。
後面一個建議顯得很無奈,一座又一座的城市被充滿著懸浮顆粒物的空氣包圍著,讓人幾乎無處可逃。「我們人體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氣,住在城市裡的 人就相當於吸塵器,每天要過濾15立方米的空氣,這樣持續下去,細粒子污染對身體的危害要比切爾諾貝利核輻射嚴重。」吳兌打這個比方時,也在形容自己在城 市裡的境遇。
在武漢同濟醫院呼吸內科的病房裡,劉玉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在一週前被查出肺癌晚期。她自己沒有料到,自己和老伴都不抽煙,怎麼會得肺癌。
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氣有多麼危險,大多數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沒有把自己身上的異常與空氣聯繫起來。這種情況就像溫水煮青蛙,等到感覺到不妙時,為時已晚。
陳士傑等研究人員,對整體人群的肺癌死亡率資料與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年均濃度資料進行測算,結果顯示,肺癌死亡率與9年前總懸浮顆粒物的灰色關聯度最大,這意味著總懸浮顆粒物致肺癌的潛伏期為8年左右。
影響最大的是人類生理年齡的兩端——孩子和老人,在美國完成的一項歷時8年的前瞻性研究發現,交通污染可顯著阻礙兒童肺功能的發育。灰霾,對於體質較弱的老人來說,意味著死亡。
青壯年則在大氣污染的慢性效應中浸淫,至於什麼時候可能患病,「一切都看個人的抵抗能力了」。
打開中國大氣環境電子地圖,屏幕上顯示的是一大片驚心動魄的橘紅色。目光所及,廣州、深圳、西安、成都、太原、瀋陽、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在其中。持續性 的重污染天氣已成為我國城市和地區需要面對的嚴重問題。「珠三角、四川盆地、長三角、京津冀、東北平原地區的都市化城市和重工業城市,出現灰霾天的狀況比 其他地區嚴重。」王強和吳兌的觀點比較一致,「北方和南方在空氣污染的成分上,本質上差別並不大。但是由於地表狀況的差異、工業門類的組成、工業排放的不 同,還是有一定的差異。」
在中國的許多大中型城市,幾億人口面臨著與空氣中的隱形殺手的親密接觸。空氣污染呈現出範圍更廣、次數增 多、時間延長、灰霾天氣出現等四大特徵。「如果許多城市的碳氫化合物、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排放量依然以目前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這些城市的空氣將 很難保證人類的正常呼吸。」王強對記者說。「城市裡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二氧化硫,而是光化學煙霧、細粒子的複合大氣污染問題。」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張遠航指出。
早在2004年底,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的唐孝炎院士根據在廣州等地的研究,就發出了「可能爆發光化學煙霧」的警告。
在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王強教授眼裡,霧在變黑。「裡面的化學污染物對人體的損害非常大,它更反映了城市污染的真實情況。」
國家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趙越博士,對2004年1月至2005年9月北京市8個城區、近郊區的死因數據、大氣污染和氣象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大氣污 染對北京市民的兩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系統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影響,分別為每天增加41和59人,過早死亡的經濟損失分別為2550萬元和 3691萬元。「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課題。」趙越告訴記者。但大氣污染引起的居民健康經濟損失不容忽視。
由他撰寫的《大氣污染對城市居民的健康效應及經濟損失研究》博士論文顯示,我國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總平均損失壽命年為18年,重度污染出現後的第六天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達到最高,而心血管系統疾病死亡則是滯後兩天。
另一個結論也足以刺痛我們的神經:2004年,中國城市由於空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27.4億元。
該結論被國家環保部專家進一步證實,「近年的數據與2004年大體相似。」
專家吳兌:交通尾氣污染已佔第一位
大氣中不同直徑的懸浮顆粒物對人體呼吸系統的影響。此圖表明,沒有列入監測目標的直徑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對肺部疾病影響巨大。
訪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吳兌
作者:南方週末記者 姚憶江 發自廣州 實習生 秦旺
採訪吳兌時,他剛剛撰寫完《2007廣東省大氣成分公報》。這是中國首份關於大氣成分的氣象公報。對空氣質量異常敏感的吳兌,是國內研究氣溶膠的權威專家,也是「灰霾」一詞誕生的見證者。談起大氣污染與「灰霾」,他顯得非常健談。
吳兌的信心來自於他長時期的研究和觀測。當記者走進他的辦公室時,一股清新之氣扑鼻而來。原來辦公室外有一個寬敞的陽臺,上面栽滿了各種植物。室內清爽的空氣與室外壓抑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看來這些植物對改善小環境還是有幫助的。
為了方便記者閱讀圖表和數據,吳兌和我們面對面坐在兩臺相連的電腦前。我們的採訪就這樣開始了。
南方週末:您一直致力於城市大氣複合污染及大氣環境質量變化規律等方面的研究。請問,一般的城市空氣污染有沒有某種規律性?
吳兌:我們可以拿世界上幾個著名的超大型城市來作為例子,如美國的紐約和底特律,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中國的北京、上海與廣州這三大城市群。從這幾個大城 市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城市的污染源在不同歷史階段,是各不相同的。19世紀當工業化剛開始時,城市大氣污染是處在粉塵污染時代,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大 型發電廠、水泥廠和各種工業爐窯直排的粉塵。
第二個時期是二氧化硫、硫酸鹽污染時代,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是發電廠和工業窯爐排放的二氧化硫,在大氣中發生化學作用氧化成硫酸鹽,也就是變成了硫酸鹽顆粒物。
而到了最近幾十年,城市大氣污染髮展到第三階段——大氣複合污染時期。美國和歐洲可以說是完整經歷了這三個過程,整個過程長達百年之久,而中國是壓縮性 地集中出現這種污染過程,從一個比較好的大氣環境到現在的城市大氣複合污染,只用了30年,這也是由於經濟發展迅猛而造成的。
南方週末:最大的污染源來自哪裡?
吳兌:現在,交通源排放的尾氣對大氣污染的「貢獻」已經超過工業排放,佔到了第一位。空氣中主要污染排放物是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和一氧化 碳(CO),VOC就是俗稱的碳氫化合物。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經過紫外線照射會生成光化學煙霧,而光化學煙霧的標識物就是臭氧濃度的升高,其生成物叫做細粒 子。
我這裡說的交通源包括汽車、船和飛機。在城市中,我們對污染感受最深的是汽車尾氣。其實,輪船和飛機排放的尾氣,也是十分嚴重的 污染源。舉例說,一艘輪船從馬六甲海峽到中國南海,接著到臺灣海峽,再到韓國到日本,在如此長的航程中,輪船實際排放的污染量是很大的。而飛機就更不得 了,因為飛機的排放是立體的,它能從一萬多公尺一直排到地面,所以影響就更大了。
南方週末:目前中國城市大氣複合污染在哪些地方比較嚴重,是什麼原因造成各地都出現灰霾現象?
吳兌:你看,這張圖上顯示出,全國最嚴重的地方是河北邢臺,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邢臺有些年份出現灰霾的天數甚至達到了300天以上。山西和 遼寧的情況不容樂觀。最近幾年,杭州和南京出現霾的天數也都在200天以上。再看廣東,珠江口西側都是重污染區,佛山尤其嚴重。
現在北京的情況有好轉。如果在奧運會前及舉辦期間,採取控制汽車尾氣等措施,那麼奧運會期間的空氣質量應該會達到要求。
南方週末:我們在大氣環境地圖上看到了一大片橘紅色,似乎北方和南方的空氣污染並沒有什麼差異?
吳兌:橘紅色越深,表明污染就越嚴重。雖然同樣是橘紅色,北方和南方的空氣污染還是存在一些差異。北方氣溶膠中有較多的沙塵粒子,而珠三角地區氣溶膠中 有機氣溶膠比較多。另外,在同樣的顆粒物的濃度下,對於北方的城市,可能它的實際污染程度要比廣州嚴重。廣州的濕度比較大,空氣中這些細粒子經過吸濕增長 後,散射係數將增加3至6倍,能見度自然就明顯惡化了。
南方週末:什麼是細粒子?細粒子的濃度與能見度的關係是怎樣的?
吳兌:細粒子的濃度,就是PM1(空氣動力學等效直徑為1微米的大氣顆粒物)的濃度。它從20微克/立方米增加到40微克/立方米,能見度大概會從40 公里惡化到10公里。而從40微克/立方米增加到140微克/立方米,能見度也就惡化到六七公里。所以,當我們現在反過頭來治理,即使在經濟上做出很大的 犧牲,把140微克/立方米減少到100微克/立方米,能見度並沒有出現好轉。接著治理到80微克/立方米,可能感覺還是沒有好轉。治理到60微克/立方 米,能見度也就好轉到10公里。只有治理到小於40微克/立方米,才能使能見度達到十幾二十幾公里。這也是美國和歐洲治理大氣污染花費50年那麼長時間的 原因所在。
南方週末: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頻繁出現灰霾天氣的?
吳兌:讓我給你看一下氣象局所做的幾張幻燈片,上面 就有關於中國各灰霾嚴重城市的變化趨勢。從建國時到1970年代末,全國經常出現霾的地方很少,但從1981年以後,我國整個東部地區的灰霾天數增加很 快,而到最近五年情況就更嚴重了。以廣州為例,廣州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出現灰霾的天數非常少,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出現灰霾的天數 就急劇增多了。
南方週末:治理城市環境污染是個長期的過程。在治理城市環境污染方面,我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吳 兌:我們國家的環保政策還處於早期階段,主要是控制硫和氮,這裡面就會有顧此失彼的情況,比如說我們國家一直強制執行的脫硫政策。脫硫已經是國家的基本國 策,但這本身卻是把二氧化硫做化學反應轉換成二氧化碳,從而造成了更嚴重的污染。脫硫就是化學遊戲,把污染物變了個樣,實際上還將對環境造成污染。
要想對目前大氣環境污染標本兼治的話,脫硫也不是不可以,但現在這種脫硫不對。像國外脫硫後,還會進行碳捕集和碳固定,就是把碳捕集起來,封存在廢礦井 和深海裡,這樣就既減少了二氧化硫又減少了二氧化碳。與國內相比,國外的環保政策比較完善,我們的環保政策好比是弄了一個魚頭,魚身子和魚尾巴都不要了, 魚身子是碳捕集,魚尾是碳固定。
南方週末:怪不得現在城市裡的酸雨越來越酸了,濃度更高了。
吳兌:是啊,廣州環境部門的幾個監測指標,只有酸雨是逐年加重的,其它都是持平,其中的原因在哪裡?我覺得珠江三角洲這幾年酸雨現象逐年惡化,就是被脫硫政策拖累的。
國家制定的節能減排政策是對的,節能減排主要目的就是控制碳。只有控制碳,才能控制污染。
南方週末:現在國內一些地方已經建立了灰霾天氣的預警機制,具體實施情況怎樣?
吳兌:廣州是全國率先對灰霾進行預報、預警的城市,我們在全國也是首先發布預報、預警信號的。從結果上看,我們取得了一些進展。北京、上海以及河北也相繼建立了類似的預警機制,但廣東是經過人大立法批准的,服務效果比較好。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