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明珠專欄】中國古代妙聯趣談(二)

 2008-01-19 04: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國古代文人的對句雅好,不只在中原地區流行,也流傳到了鄰國。據南宋大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記載,北宋的元祐(宋哲宗趙煦的年號)年間,當時宋朝與遼國交好,文禁甚寬。使節之間的往來亦常以談詩論文相娛樂。蘇東坡曾擔任過與遼國通好的使臣。而遼國的使臣久聞蘇軾大名,有心難為一下這位大學士。某日,遼使告之蘇軾,遼國有一句:"三光日月星",舉國無人能對。因以之請蘇東坡對句。"三光"一詞出自《莊子•說劍》:"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又見於漢 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但如直接對以"三形高下平"是不行的。因為"平"也是平聲,與"星"發音(平聲)不相對。另外在對句中,如果遇到出句有 數字、顏色、動物等名詞時,都不允許重複。

東坡聞之先不置可否,過了一會才說:"我能對,你們不能對,我不想馬上回答,也只是想替你們留點面子罷了。其實‘四詩風雅頌'就是天生的對句。"遼使聽了不由得不佩服。"四詩"一詞有幾種解釋,都與《詩經》有關;一說是《詩經》中的四體:《風》、《大雅》、《小雅》、《頌》。

只聽蘇軾又接著說:"四德元亨利"。"四德"是指《易經》中"乾"卦的元、亨、利、貞 四德。東坡把"貞"字漏了。遼使一聽,以為抓住了東坡的把柄,正想說話。東坡說:"你以為我忘了其一是嗎?請別開口亂說!我們兩朝是兄弟之邦,你既是外臣,需要懂得禮節,這是(宋)仁宗的名諱。"原來宋仁宗名趙禎,"禎"與"貞"同音,按古代的禮節,皇帝的名諱可不能亂說,須避諱。所以蘇軾說的"四德元亨利"在當時是沒錯的。遼使被東坡出其不意的這一說,亦無辭可辯。

蘇軾又接著說:"六脈寸關尺"。遼使一聽大驚,沒想到蘇軾連這麼絕的對子都能想的出來。"六脈"是中醫切脈的六個部位。人的左右手腕各分 寸、關、尺三脈,合稱六脈。遼使說:"剛才的‘四德元亨利'畢竟少了一個字,請大學士再另想一句吧。"這時剛好雷雨大作,蘇軾笑云:"‘一陣風雷雨'即景可乎?"遼使遂大敬服,盡歡而罷。

據明朝的書法家、文人祝枝山《猥談》中記載,明孝宗弘治年間,夷使入朝,以一對偶語請館伴(古代陪同外族賓客或使臣的官員)對,曰:"朝無相,邊無將,玉帛相將。"這個外族的使臣本來是想諷刺明朝的朝廷中無能人,最好是拿出"玉帛"來和他國修好。"玉帛"一詞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古代諸侯會盟執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館伴不能對,遂向大文人李西涯求教,李西涯對曰:"天難度,地難量,乾坤度量。"夷使悅服。須說明的是"相"、"將"二字在《平水韻》中屬可平可仄的字。所以這個對句的平仄沒有問題。

俗傳東坡與子由(蘇轍)夜雨連床,子由曰:"嘗見鬻術(算命)者云:‘課演六爻,內卦三爻,外卦三爻。'思之不能成對。"東坡亦思之既久,無法對出。一日東坡與子由同出,坡見戲場舞棒花者頓有所悟,云:"棒長八尺,隨身四尺,離身四尺。"語子由曰:"此語正可還前日枕上之對也。"所謂"六爻"者,是指《易經》卦之畫曰爻。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畫,故稱。《易經》卦的下三爻稱"內卦",上三爻稱"外卦"。從蘇軾的妙對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發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還真沒有對不出來的句子。現在的一些學者寫唐詩宋詞時,有不遵守格律的,替自己辯解說不想"以詞害意"等等;筆者個人淺見,寫詩表達一個意思或意境,有太多詞可用,有很多典故可借來比喻,並不會"以詞害意";只是自己學識未到,想不出來而已。

現在的讀書人,很多都是快考試了才趕著複習功課,因此被人稱之為"抱佛腳"。據北宋的劉攽《中山詩話》記載,王荊公(王安石)喜歡說一些諺語和詼諧的話。一日,與客談論佛門中的一些事情,遂有心向佛,因曰:"投老(到老了)欲依僧。"客人立即回答:"急則抱佛腳。"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詩。"客曰:"急則抱佛腳是俗諺。"若將出句的‘投'字,對句的‘腳'字去掉,"老欲依僧"對"急則抱佛";或"老欲依僧是古詩"對"急則抱佛是俗諺"都成對句也。

北宋時的大學士馮京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不僅是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均中榜首),而且為官數十年,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南宋的羅大經在《鶴林玉露》書中記載了一則馮京的故事:馮京之父原是商人,壯年無子,至京師買一妾,已付了錢,問妾來歷,乃言其父因綱運(官方的鹽運)欠折(短缺),鬻(音遇;賣)女以為賠償之計。遂惻然不忍犯,遣還其父,不索其錢而歸。也許是做了善事有福報吧,馮京之父歸家居數月,妻有娠,將誕,裡中(鄉里)人皆夢鼓吹喧闐迎狀元,馮京乃生。

馮京小時家貧甚,讀書於灒山(一說在廣西籐縣)僧舍。那些僧人養了一隻狗,馮京與共學者烹食之。僧人向縣令告狀,縣令看他們是讀書人,就要他們作《偷狗賦》一篇,寫的好就不追究責任,寫不好就要受罰。沒想到馮京援筆立就。其文中有一對句云:"團飯引來,喜掉續貂之尾;索綯牽去,驚回顧兔之頭。"縣令擊節讚嘆並盡釋之,延之上座。第二年,馮京遂連中三元。

馮京寫的《偷狗賦》筆者無緣全文覽讀,但就此對句來看,確實是精妙絕倫,一般的人還看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出句的"團飯"本義是指把飯捏成一團來餵食家禽鳥獸等,本句中用"團飯"來表示誘餌(估計是骨頭之類的東西)。"續貂"一詞典故出自《晉書•趙王倫傳》,講的是晉朝的趙王司馬倫擅專朝政,封爵封官極濫,冠飾所用貂尾不足,至以狗尾代充,時人諺曰:"貂不足,狗尾續。"後因以"狗尾續貂"、"續貂"來形容朝廷封爵封官之濫授;或比喻濫竽充數的官吏。出句的大意是:我們用誘餌把狗引來,高高興興把狗吃了,但我們吃掉的是濫竽充數的東西(暗示寺廟內不能養狗)。出句中的"顧兔"也作"顧菟",古代神話傳說月中陰精積成而生成玉兔,後因以為月的別名。出自《楚辭•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月亮裡面放了隻兔子,對月亮有什麼利處?)"馮京又借用《楚辭•天問》的句子來暗示:寺廟中養一隻狗真是不倫不類的,我們只好用索綯(繩索)牽了去,把它殺了吃掉。這一對句還有一妙處是把做案的經過都如實交代清楚了。

過去佛門中有"不殺不養"的規定。再說了,僧人都應托缽化緣,但憑施主佈施飯菜,不能聚斂財物,又何必養一隻狗來看門。當然馮京等人偷狗吃確實不對,筆者這裡不想就此事論是非,因為當地的父母官(縣令)已有明判。只是認為馮京能寫出這樣的對句,一句話中包含這麼多意思,確實是才思敏捷,無怪乎能三元及第了。

據《邱瓊山逸事》記載,明朝的文淵閣大學士邱浚少年時家貧,從師於一官宦之家的私塾。時值天降大雨,邱浚坐席當瓦穴漏滴之下,邱浚少年頑皮,乘宦兒(同學中官宦之家的孩子)不在,將坐席與之對調。宦兒訴此事於私塾的老師,老師可能是想考考他們的學業,就說:"我出個對子,能對上的就算有理。"因曰:"點雨滴肩頭。"邱浚應聲曰:"片雲生足下。"師稱善。宦兒愧不能對,哭告其父。父怒,召邱浚試以對曰:"孰謂犬能欺得虎?"邱浚即對曰:"安知魚不化為龍!"宦知其非常人,好語遣之。

據清朝文人 褚人獲《堅瓠集》記載,明朝的大學士李東陽四歲就會寫字。六歲時,與另一位出名的神童程敏政被英宗皇帝召見,過宮門時,因門坎太高過不去,英宗笑曰:"書生腳短。"李東陽應聲曰:"天子門高。"當時英宗皇帝賜給兩位神童的御饈中有蟹,皇上曰:"螃蟹一身甲冑。"程敏政對曰:"鳳凰遍體文章"李東陽對曰:"蜘蛛滿腹經綸"帝又出對曰:"鵬翅高飛,壓風雲乎萬里。"程曰:"鰲頭獨佔,依日月於九霄。"李曰:"龍顏端拱,位天地之兩間。"帝大悅,曰:"此安排,他日一個宰相,一個翰林也。"其中的"端拱"為讚頌皇上之辭,大意指帝王莊嚴臨朝,清簡為政。"文章"為一語雙關,亦指美麗錯雜的色彩或花紋。"經綸" 也是一語雙關,亦形容人飽學而有處理國家大事的才能。"兩間"即天地之間;亦指人間。出自韓愈《原人》:"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其兩間者謂之人。"六歲的小童有此文采,實屬罕見。

由上面幾則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從帝王、官宦到普通百姓,對讀書人都比較敬重。主要因為過去的讀書人須讀聖賢書,須習禮知儀,須尊尚道德。將來才能承擔治國濟世之大任;或為人師表,傳播聖賢之道,以助明君教化世人。所以即使是小的時候頑皮一點,犯一些小錯誤,只要知道改過,亦容易得到他人的諒解。

(未完待續)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