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米袋子關乎國計民生社會穩定
目前,生活必需品物價飛漲,已讓普通老百姓面臨尷尬。
7月,西部特大城市成都鮮豬肉價格已漲到13`14元/斤,鯉魚6元/斤,草魚8元/斤,漲幅近1倍。
海外媒體早就披露,近來才被大陸媒體低調證實的豬藍耳病疫情,由「民間傳說」成為「正式新聞」。與十六大前夕那場非典被摀住真相不同,十七大前夕的豬瘟事件終於被悄然公開。公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封鎖消息掩飾真相。大陸傳媒近期公布的數字是:「截至7月10日,共發生高致病性豬藍可病1432221頭,死亡39455頭。」這個數字顯然是保守的。四川瀘州某村,所有村民所養的豬們一夜之間集體死亡,無一倖免。據可靠消息,國家已調撥儲備豬肉以應不時之需。
淮可流域、長江上游地區的洪泛災害,為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和漲價推波助瀾,雪上加霜。
豬肉價格是生活必需品的晴雨表,蔬菜價格也隨之翻牆。大米價格也上漲了30%~50%。
豬肉、鮮魚、蔬菜、大米,即所謂「菜籃子、米袋子工程」,關乎國計民生,直系社會穩定。可是,多年來政府以「市場經濟」為由,已經疏於關心此類「雞毛蒜皮」之事,只是哪裡受災了就撥送一些食品,平時幾乎不管。然而,對「菜籃子、米袋子工程」的疏懶,恰恰是政府部門最起碼的不作為。
為什麼豬肉、蔬菜漲價,除卻一些隱性原因之外,還有農業退耕還林、農村土地流轉、農民養殖虧損、局部地區階段性嚴重乾旱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生豬養殖、存欄、屠宰量的相對下降。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出國訪問歸來,向國人引進了「基尼指數」這個新概念。基尼指數即人們的平均月收入中購買飲食消費必需品的比率。發達國家以基尼指數來考量公民的幸福指數。中國改革開放初斯的基尼指數是0.16,2003年計至0.458,而今部分地區的「階段性基尼指數」可能已突破0.75。這對於人均GDP剛超過1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不能不說是一場新的考驗。
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不可宏觀把控嗎?
近來爭議得沸沸揚揚的「蘭州牛肉麵價格令」事件,莫衷一是。一些所謂經濟、法律專家片面理解「市場經濟就是政府放手不管」,無端指摘蘭州市物價局對蘭州牛肉麵的零售價的上限限定。甘肅省、蘭州市兩級政府出臺此限價令之前,就充分論證,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依據、充分的準備和充足的理由,堅持限價不動。
有人片面認為,「要解決牛肉麵價格問題,政府就應從麵粉、肉價、菜價等初始物價進行干預。」這恰恰就說了外行話。麵粉、肉價、菜價都是生活必需品終端物價,牛肉麵價格只不過是餐飲服務的再加工食品的最終端物價。初始物價應是小麥、生豬、菜苗及耕作生產資料成本價格等。蘭州市在下達牛肉麵限價令之前,物價局與持監局共同發布了牛肉麵的相關等級標準,確保優質優價。蘭州牛肉拉麵,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之一,而是蘭州城市品牌和文化名片,對價格的掌控關涉到文化保護、旅遊經濟和城市形象。
你以為農產品——居民生活必需品漲價,農民就能增收賺錢嗎?不!賺錢的只是商家。君不見,今年海南香蕉園「蕉賤傷農」,才5分錢一斤,蕉農讓香蕉爛在地裡,因為工錢都賺不回來;前幾年成都彭州蔬菜基地蒜苔0.1元/斤,也爛在地裡。但市場上今年香蕉依然是1~3元/斤,蒜臺多年零售價不低於1元/斤。控制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終端價,是最有效的最科學的辦法。因為商人的趨利性不會因初始物價走低就不漲終端價,況且,終端價還有可能被利益集團幕後操縱。
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都市郊都有農村集體菜蔬專業村社,市區有國營、集體性質的蔬菜、肉類專售店,市場上採用雙軌制,只要遠郊以外的個體商販菜、肉價因故走高,政府即國有、集體的蔬菜、肉食供應部門以最優價向居民敞開供應儲備肉、菜,並且公布本季度或本月份某些常見蔬菜、肉食的最高限價標準。可惜,這些行之有效的安民、助民之舉,十多年來已成遙遠的記憶。
市場經濟也有計畫。
對生活必需品的季節性零售價格上限控制,可以直接或間接調節商家從終端到初始物價的市場行為,限制商業暴利,不僅是科學的方法,而且是對大多數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最基本保障。同時,也是對執政為民的政府的管理協調服務能力的考量。
質疑統計數字CPI
國家統計局7月19日公布,全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1.5%;全國上半年消費品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3.2%。
對GDP,無可辨駁的真實,「中國GDP已超過德國」的沾沾自喜,炒得沸沸揚揚。其實,中國從來就沒有把德國的GDP作為追求目標。五十年代初就提出「超英趕美」,而今美國僅加利福尼亞一個州的GDP就是中國的80倍;況且中國人均GDP比僅幾千萬人口的德國要低得多得多。
而CPI——消費品價格指數「僅僅上漲3.2%」,是憑什麼算出來的?中國老百姓年均花銷於飲食必需品的費用,遠大於購買衣物及日用品的花銷,即使把消費結構看成吃、穿、用(不包括租、購住房)三部分,今年上半年實際CPI也遠遠不止上漲了「3.2%」。
數字虛假,已是久治難愈的「中國統計綜合症」。
標本兼治,「降基」以保和諧
據報載,在一項調查中,中國大陸養雞場的死雞80%進了市場上了餐桌。低質高價的食品與人的生命價值、健康訴求、百姓收入構成了嚴重衝突。
國人「四高」(房價高、車價高、醫療費用高、子女就學費用高)變成了「五高」(再加米、菜、肉價更高)。
對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上限調節掌控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基本糧田、基地菜地),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扶持、鼓勵、補貼農民種糧種菜養豬養雞養魚,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積極性,對生活必需品從初始到終端的價格體系按地區按季節實行調控和優化,打擊生活必需品的暴力牟取行為,標本兼治,降低基尼指數,是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份內職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和基本手段,應當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重要目標之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目前,生活必需品物價飛漲,已讓普通老百姓面臨尷尬。
7月,西部特大城市成都鮮豬肉價格已漲到13`14元/斤,鯉魚6元/斤,草魚8元/斤,漲幅近1倍。
海外媒體早就披露,近來才被大陸媒體低調證實的豬藍耳病疫情,由「民間傳說」成為「正式新聞」。與十六大前夕那場非典被摀住真相不同,十七大前夕的豬瘟事件終於被悄然公開。公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封鎖消息掩飾真相。大陸傳媒近期公布的數字是:「截至7月10日,共發生高致病性豬藍可病1432221頭,死亡39455頭。」這個數字顯然是保守的。四川瀘州某村,所有村民所養的豬們一夜之間集體死亡,無一倖免。據可靠消息,國家已調撥儲備豬肉以應不時之需。
淮可流域、長江上游地區的洪泛災害,為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和漲價推波助瀾,雪上加霜。
豬肉價格是生活必需品的晴雨表,蔬菜價格也隨之翻牆。大米價格也上漲了30%~50%。
豬肉、鮮魚、蔬菜、大米,即所謂「菜籃子、米袋子工程」,關乎國計民生,直系社會穩定。可是,多年來政府以「市場經濟」為由,已經疏於關心此類「雞毛蒜皮」之事,只是哪裡受災了就撥送一些食品,平時幾乎不管。然而,對「菜籃子、米袋子工程」的疏懶,恰恰是政府部門最起碼的不作為。
為什麼豬肉、蔬菜漲價,除卻一些隱性原因之外,還有農業退耕還林、農村土地流轉、農民養殖虧損、局部地區階段性嚴重乾旱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生豬養殖、存欄、屠宰量的相對下降。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出國訪問歸來,向國人引進了「基尼指數」這個新概念。基尼指數即人們的平均月收入中購買飲食消費必需品的比率。發達國家以基尼指數來考量公民的幸福指數。中國改革開放初斯的基尼指數是0.16,2003年計至0.458,而今部分地區的「階段性基尼指數」可能已突破0.75。這對於人均GDP剛超過1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不能不說是一場新的考驗。
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不可宏觀把控嗎?
近來爭議得沸沸揚揚的「蘭州牛肉麵價格令」事件,莫衷一是。一些所謂經濟、法律專家片面理解「市場經濟就是政府放手不管」,無端指摘蘭州市物價局對蘭州牛肉麵的零售價的上限限定。甘肅省、蘭州市兩級政府出臺此限價令之前,就充分論證,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依據、充分的準備和充足的理由,堅持限價不動。
有人片面認為,「要解決牛肉麵價格問題,政府就應從麵粉、肉價、菜價等初始物價進行干預。」這恰恰就說了外行話。麵粉、肉價、菜價都是生活必需品終端物價,牛肉麵價格只不過是餐飲服務的再加工食品的最終端物價。初始物價應是小麥、生豬、菜苗及耕作生產資料成本價格等。蘭州市在下達牛肉麵限價令之前,物價局與持監局共同發布了牛肉麵的相關等級標準,確保優質優價。蘭州牛肉拉麵,不僅是生活必需品之一,而是蘭州城市品牌和文化名片,對價格的掌控關涉到文化保護、旅遊經濟和城市形象。
你以為農產品——居民生活必需品漲價,農民就能增收賺錢嗎?不!賺錢的只是商家。君不見,今年海南香蕉園「蕉賤傷農」,才5分錢一斤,蕉農讓香蕉爛在地裡,因為工錢都賺不回來;前幾年成都彭州蔬菜基地蒜苔0.1元/斤,也爛在地裡。但市場上今年香蕉依然是1~3元/斤,蒜臺多年零售價不低於1元/斤。控制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終端價,是最有效的最科學的辦法。因為商人的趨利性不會因初始物價走低就不漲終端價,況且,終端價還有可能被利益集團幕後操縱。
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都市郊都有農村集體菜蔬專業村社,市區有國營、集體性質的蔬菜、肉類專售店,市場上採用雙軌制,只要遠郊以外的個體商販菜、肉價因故走高,政府即國有、集體的蔬菜、肉食供應部門以最優價向居民敞開供應儲備肉、菜,並且公布本季度或本月份某些常見蔬菜、肉食的最高限價標準。可惜,這些行之有效的安民、助民之舉,十多年來已成遙遠的記憶。
市場經濟也有計畫。
對生活必需品的季節性零售價格上限控制,可以直接或間接調節商家從終端到初始物價的市場行為,限制商業暴利,不僅是科學的方法,而且是對大多數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最基本保障。同時,也是對執政為民的政府的管理協調服務能力的考量。
質疑統計數字CPI
國家統計局7月19日公布,全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1.5%;全國上半年消費品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3.2%。
對GDP,無可辨駁的真實,「中國GDP已超過德國」的沾沾自喜,炒得沸沸揚揚。其實,中國從來就沒有把德國的GDP作為追求目標。五十年代初就提出「超英趕美」,而今美國僅加利福尼亞一個州的GDP就是中國的80倍;況且中國人均GDP比僅幾千萬人口的德國要低得多得多。
而CPI——消費品價格指數「僅僅上漲3.2%」,是憑什麼算出來的?中國老百姓年均花銷於飲食必需品的費用,遠大於購買衣物及日用品的花銷,即使把消費結構看成吃、穿、用(不包括租、購住房)三部分,今年上半年實際CPI也遠遠不止上漲了「3.2%」。
數字虛假,已是久治難愈的「中國統計綜合症」。
標本兼治,「降基」以保和諧
據報載,在一項調查中,中國大陸養雞場的死雞80%進了市場上了餐桌。低質高價的食品與人的生命價值、健康訴求、百姓收入構成了嚴重衝突。
國人「四高」(房價高、車價高、醫療費用高、子女就學費用高)變成了「五高」(再加米、菜、肉價更高)。
對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上限調節掌控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基本糧田、基地菜地),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扶持、鼓勵、補貼農民種糧種菜養豬養雞養魚,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積極性,對生活必需品從初始到終端的價格體系按地區按季節實行調控和優化,打擊生活必需品的暴力牟取行為,標本兼治,降低基尼指數,是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份內職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和基本手段,應當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重要目標之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物價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