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之際,中國大陸螢屏電視劇的苦情戲佔了半壁江山。《悠悠寸草心》是收視熱點,講的是善良母親金鳳喪夫後,攜子女改嫁,忍辱負重支撐整個新家庭的故事。近來螢屏大戰的最大贏家,大多是與母親有關的苦情戲:《春天後母心》、《徽娘宛心》、《依靠》、《老娘淚》、《叫一聲媽媽我恨你》、《媽媽無罪》、《女人不哭》、《真情無限》、《年年歲歲年年》……人物命運淒風苦雨,故事情節煽情催淚,都抓住觀眾眼球,撥動觀眾心弦。
"母親"是一個永遠的話題。前不久,英國文化委員會在102個非英語國家對4萬人作了一次調查,選擇了70個單詞,供人們評選人最喜歡、認為最優美的英語單詞,結果"媽媽"名列第一。時下,在中國大陸廣袤土地上,一場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群遷徙"春運"開始了。人們離開工作地,踏上歸家路,返回家鄉探望家人團聚過年。這家人中,母親無疑是探望的重要對象。
一封家書
半月前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採訪,張家港港務集團公司的李玫說起春節前要回家,那種企盼回家的心情不亞於一個孩子。她父親五年前去世了,媽媽健在。她說:"我牽掛媽媽,媽媽也牽掛我。每年回家半個月前,我就開始準備行程,坐什麼車,提醒自己別忘了帶照相機回家給老媽照像,和老公上街忙忙乎乎給媽買她喜歡吃的東西。快到回家的日子,媽總是催鄰居給我打電話,問我哪一天回家,我告訴鄰居,別說具體時間,免得她整天在家數日子。每次回家,媽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哎喲,俺閨女回來了'。"李玫說,遺憾的是,她現在很少寫信給母親,母親識字不多,父親健在時,她還常常寫家信。
10年前與家人道別會說"別忘了常常寫信",如今,這話已被"有空打電話"、"網上見"取而代之。一句話的變更,折射出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鴻雁傳書正淡出人們的生活。步入E時代的現代人,沒有多少人願意以手寫的方式來傳遞情感了。那天看北京電視臺節目,鏡頭中,在郵局工作了28年的紀京玉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一天還會有80%的信件是由手寫的,現在很少了,這天下午的166封中,只有6封是手寫的信,其它都是商務信函或廣告。她說:"對我們這樣年紀的人來說,還是寫信比打電話來得溫馨,可是孩子們都不寫信了。家書的感覺與機器寫出來的東西相比,畢竟不一樣,它承載了自己的感情和親情一類的東西。"
一項調查顯示,在25至45歲的受訪人群中,95%的人平均一年親筆寫的私人書信不到3封,而每週接到的電子郵件達20 封。手寫家書的郵寄量急劇萎縮,尤其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過去一年裡,私人家信就減少3000萬封。在現代化進程中,計算機、手機帶來更多便利,不過,一張薄薄信紙,承載的不僅僅是信的內容,字裡行間更多的是親情友情。2006年12月12日,北京發表的《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透露,中國大陸 60歲以上的老人有1.44億人。從整體上說,老人對新科技總是有一段難以踰越的距離。不能因為新科技而讓父母"遠離"了你。無論科技發展到什麼水平,生活中不應該缺少一份真情。
前不久,在中國藥科大學鎮江校區門口,一名來自河北的貧困學生,竟然將從農村老家來探望自己的年邁母親攔在校門外,那學生耽心衣著破舊的母親被同學看到後笑話。那母親帶來一籃自己包的粽子,兒子還震怒地卻要母親全部帶回去:"你快走啊,現在誰還會吃這東西。"最終母親抹著眼淚離去。消息傳出,罵聲一片,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醜"。
盡孝道
2006年12月22日,第二屆中國十大傑出母親、首屆中國百名優秀母親評選結果揭曉。讀一讀這110位母親的故事,足以讓人感慨。母親是偉大的。
雲南省怒江張光澤向朋友借了20萬元人民幣,回到老家蘭坪縣營盤鎮新華村,帶著父母於2006年重陽節那天,抵達北京遊覽,盡了一次孝道,引起當地轟動。他父親88歲,繼母91歲,從沒出過遠門,更沒坐過飛機,遊覽北京笑得合不攏嘴。有人認為借錢盡孝不可思議,借20萬元更是誇張。張光澤說,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從昆明大學畢業後,買了一輛單車(自行車),騎了幾個月到達北京,回來後寫了本一路上的見聞和感悟的書《單騎萬里到北京》,後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那時他就萌生了一個願景,帶父母去北京。他的岳母和生母年前先後去世,他深深自責,發誓要在父親和繼母健在時實現盡孝的心願。他說:"如果等我賺了錢再帶他們去,恐怕就沒有機會了,他們年齡太大了。"
遼寧省丹東市53歲的張克勤是下崗工人,從七八歲開始走進孤寡老人家中做好事起,就深味"人老難,特別是無兒無女老人更難 "的滋味,漸漸萌生照料老人的志向。40多年來,對孤寡老人的照料始終沒有間斷。11年前,他拿著開小印刷廠掙來的10萬元人民幣,在九連城鎮下尖村辦了個"夕陽之家",把社會上無兒無女又沒收入的老人領回供養。他服侍的38位"窮爹窮媽"中,已為8人養老送終。
在當下人心浮躁而違背人倫的事時有所聞,張光澤和張克勤的孝心故事當能引起作為兒女的反思。
春節快到了,乘父母還健在,回家看看。健在的父母,是兒女輩的福份。
李玫說,沒有了父母的孩子,是沒有人疼愛的孩子,就跟街上那些沒爹沒娘的流浪兒一個樣。世上別的東西失去了可能還會再有,親爸親媽失去了便再也沒有了,到那時就會有空蕩蕩的失落感。李玫說的失落就是一種牽掛。牽掛是一種擁有,牽掛是一種充實,牽掛是一種幸福。世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填補失去父母的空落感。如果父母還在,那就能擁有一種牽掛,有牽掛還真好。
(江迅:中國事務特約撰稿人)
- 關鍵字搜索:
- 沒了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