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信與仁義禮智同為最重要的倫理之一,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人非常重視誠信,講究「誠」,是指以誠待人;講究「信」,是因為「人無信不立」。《聖經》中說:「誠信比財富更有價值。」由此可見,不論古今中外,堅守誠信都是立身處世、從政經商的通理。不守誠信的人,即使可「贏一時之利」,但一定會「失長久之利」。不守誠信的政權必不能長久,這是因為守誠信才能得人心,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在三國時代,地處西南邊陲的蜀國國力遠比北方的魏國弱小。蜀國丞相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而且以誠待人,感召下屬,以深得軍心贏得了多次戰役的勝利。例如有一次蜀、魏兩軍對峙於祁山,諸葛亮所率領的蜀軍只有十多萬人,而魏國的司馬懿卻率有精兵三十萬與之對陣。兩軍交鋒時,蜀軍原本就勢單力薄,偏偏在這個緊急關頭,軍中又有一萬人因兵期將到,必須退役還鄉,一下子少了許多兵力,對蜀軍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服役期滿的老兵們個個歸心似箭,也有人憂心大戰在即,如果戰死沙場,則從此無法還鄉。謀士與將軍們兩相權衡之後,都向諸葛亮提出建議,讓老兵延長服役一個月,待大戰結束之後再回家。這似乎是最好的辦法了,但是諸葛亮卻斷然否決道:「治國治軍必須以誠信為本,老兵們已經為國鞠躬盡瘁,他們家中的父母妻兒望眼欲穿,我怎能因為一時的需要而失信於軍,失信於民呢?」於是他立即下令所有服役期滿的老兵速速返鄉。老兵們接獲這個消息之後,人人感動不已,個個熱淚盈眶,都想到如果自己就這麼走了,豈不是將丞相與袍澤置於危地?豈不是棄同胞和國家於不顧?丞相有恩,軍民自當有義,此時正當用人之際,於是老兵們決定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打贏最後這一場戰爭之後再走。老兵們的舍生忘死,極大的振奮了其他在役的士兵,大家奮勇殺敵,士氣高昂,抱著必勝的信心,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勢如破竹,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由此看來,堅守誠信本身是一種不分時代、不分地域的普遍真理。古人云:「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誠者商之道也。」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還認為寧可去兵去食也不可失信於人。因此對於中國古代的聖賢們來講,堅守誠信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由此聯想到毛魔頭與中共惡黨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所推行的「大鳴大放」與「反右派」運動,以所謂「引蛇出洞」的方式將那些耿直的堅貞志士置於死地,徹底的摧毀了一代人的誠信基礎,也摧毀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傳統道德。所幸《九評XX黨》橫空出世,天滅中共,未來的中華民族必能回歸傳統的文化道德,敬神佛,重信義,使中華民族重現輝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守誠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