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源遠流長的筷子文化(組圖)上

 2006-08-06 01:4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筷子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像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中國是筷箸的發源地,朝鮮、韓國、越南等國的用箸習俗皆由中國傳入,我國乃世界用箸進餐國家和民族的母國,可是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筷不離手,習以為常,如今人們僅把它當成吃飯的工具,並未把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國四大發明之外的又一大發明。

  不「動刀動槍」「和為貴」

  事實上,筷子的發明使用,對中華民族智慧的開發是有一定聯繫的。儘管是一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筷子,但它能同時具有夾、撥、挑、扒、撮、撕等多種功能;而與看上去「動刀動槍」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雙成對的筷子又多一份「和為貴」的意蘊。在民間,筷子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在各民族的婚慶、喪葬等禮儀中。當我們仔細品味筷子的妙用時,更增添對祖先的崇拜之情。

  中國的筷子分為五大類

        他們是竹木筷,金屬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學筷。

  竹木筷:

  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質的,因此人們使用最多的也數竹木筷。古代竹筷品種可謂千姿百態,有灰褐色條紋的棕竹筷最高檔,但如今已絕跡於市場。同時,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種,目前也已難覓。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中根根豎立不臥浮,有神奇筷之稱;而杭州西湖天竺筷也成為這個風景名勝的一大特產。

  木筷品種較多,紅木、楠木、棗木、冬青木,皆可制筷,而質地堅硬的烏木筷身價最高。廣州有家80多年歷史的筷子店,至今仍以手工製作,如有種獅子頭紫檀木筷,更是獨一無二的精美工藝品。

  金屬筷:

  從青銅筷算起,還有金筷子,銀筷子,銅筷子,鐵筷子,現在發展到不鏽鋼筷子。

  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屬筷進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過金屬筷。1961年雲南祥雲大波那銅棺木出土3根圓銅筷,經碳14測定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銅筷不宜吃飯,以後逐漸被銀筷取代。

  銀筷有殺菌作用

  我國出土銀箸數量最多的一次是1982年,在鎮江東郊丁卯橋出土的950餘件唐代銀器,其中銀筷達40餘雙。銀筷測毒說其實不可靠,但銀筷有殺菌作用,科學家發現,1公升水中只要含有微量的銀離子,即可殺滅大部分細菌。製作精美的銀筷至今仍受歡迎,但人們已把它當工藝品看待。價格昂貴的金筷是皇宮貴族奢侈的象徵,史載唐玄宗曾賞賜宰相金箸一雙。哈同、杜月笙等海上聞人也用「金台面」待客。

  牙骨筷:

  中華筷中還有用象牙和取材於牛、駝、鹿等獸骨製作的筷子,用海龜甲殼製成的玳瑁筷等等。有些聰明的工匠用精彫細刻的功夫將牙骨巧妙地鑲接,使之成為藝術品。

  玉石筷:

  另一類玉石筷也是筷中珍品,有漢白玉,羊脂玉,有翡翠,故宮珍寶館就陳列著不少慈禧太后用過的金筷和玉筷、翡翠的、翡翠鑲金的等。

  化學筷:

  「化學筷」是近代科學發展的產物,像密胺的,塑料的…… 。30年代上海就有賽璐珞筷子,近年又出一種乳白色的「象牙筷」,雖說與象牙相似,但僅僅是「像」而已。這是一種塑料蜜胺筷,因價廉物美廣受歡迎。

  還有許多我們今天不常見的棕竹牙帽箸、乳帽鑲銀象牙箸、烏木鑲銀箸、虯角鑲金箸。等等都可以歸到這五大類中。

  要論述筷箸,最好不要憑空而論,參照實物而論也許不會給人泛泛而談之感。因為先秦之箸,多為竹木製品,不像青銅器埋入地下數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跡斑斑,或有些殘缺,也可修復。而筷箸因身材細小,又是竹木材質,入土多易腐爛,根本無跡可尋。

    與筷子有關的歷史圖片:

 

 

 

 



一些筷子的材質及工藝: 紫檀木、烏木、酸枝木、花梨木、雞翅木、鐵力木、紅木、天然漆、烙畫、竹雕筷

中國的歷代筷子文物

  

 

春秋銅箸

中國考古發掘的箸已有相當數量,春秋中晚期的箸也見於雲南大波那木槨銅棺墓,墓中出土銅箸二支,長28厘米,首徑0.4厘米,首粗足細,整體為圓柱形,形制古樸渾厚,彌足珍貴。

 

  西漢竹箸與食案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馬王堆竹箸出土時置於一漆案上,案上還盛放著食品的小漆盤、耳杯和酒卮等宴飲用具,西漢時期的箸大都是首粗足細,呈圓形,也有扁方形,原料以竹質為主。

 

  東漢銅箸

四川大邑鳳凰鄉東漢墓出土銅箸八支,各長22.7厘米,直徑0.4-0.15厘米,首端為六翎柱,足圓,整體為首粗足細,圓柱型。

 
  唐代銀箸

江蘇丹徒丁卯橋出土的一批唐代銀器,發現銀箸36支,首粗圓,頂端齊平,足細圓,呈圓柱形,單重117克,是罕見的粗重銀箸。

 

南宋銀箸

 在江西安樂溪航橋東陂灣水庫的一座南宋銀器窖藏中,出土文物100餘件,其中銀箸44只,銀箸長24厘米,直徑0.8-0.4厘米,首部為六角形,其下有六道弦紋,作竹節狀,再下面又是三道弦紋,足圓,每支箸刻正楷「仁」或「德」字,兩隻合併為「仁德」兩字。
 
  遼代木胎包銀漆箸

在遼寧法庫葉茂臺遼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進食具木胎包銀漆箸二支、髹漆柄銀匕一件。箸長27.5厘米,直徑0.9-0.4厘米,是少見的粗箸。首部較粗,首端鑲有銀帽頂,其下飾竹節紋,髹漆、足部呈圓柱形,箸面裝飾獨具一格。
 

元代銀箸

 元代的箸在各地都有一些發現,如安徽合肥出土的一些批元代窯藏金銀器皿,其中銀箸110支,這些箸出土時置於銀果盒格層內均製作精細,造型優美。
 
  明代象牙箸

(待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