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京聯歐抗美夢碎

 2006-01-18 00: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幾年前江澤民執政時訪問歐洲,還相當得意,那個時候,由於反對美國領銜的伊拉克戰爭,法德俄三國幾近結成抗美「軸心」,北京則收漁翁之利,乘機擴大其「聯歐抗美」的戰略。

但胡錦濤接班後,情況開始變化,不僅伊拉克戰後幾次大選都相當成功,讓反對者無言以對;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國家內部都發生很大變化。

法國關於歐盟憲法的公投慘敗,導致席哈克總統聲望更下挫,再加上罷工事件不斷,失業率攀高,穆斯林青年騷亂等,法國已自顧不暇。

俄國也因內部經濟和車臣問題,加上烏克蘭親西方的自由派上臺執政等,都導致其對外政策不那麼強硬。而且俄國最後把「石油管道」鋪向日本,而不是北京一直爭取的東北油田,這些都導致莫斯科和北京的關係貌合神離。

這三國中,最大的變化是德國。親中的施若德政府去年大選落敗,右翼基督民盟主席梅克爾成為總理,這位被稱為「德國柴企爾」的女總理,上星期首次訪美,和布希總統會談,獲得相當成功,用梅克爾的話說,美德關係「開始了一個新篇章」。德國「週日世界報」認為, 比起前任總理施若德,德國的外交未來就是少點法國,多點美國、英國和波蘭。

美德關係的加強,不僅對世界格局發生影響,也使北京謀求的歐盟解除武器禁運更無希望。原本支持北京的主要是法德兩國,但梅克爾沒上任就表示不同意解除禁運。這不僅有助臺灣安全,也影響北京的政治形象和地位。

梅克爾和布希總統討論了和中國的關係,雖然沒披露細節,但她明確提出,要和美國共同「對付」像中國等不遵守任何規則的國家,顯示美德對北京的政策已有共識,並傾向強硬。

去年十一月胡錦濤訪德時,已領教了梅克爾不僅拒談北京期待的解除禁運問題,還明確提出,中國應注重「法治和自由」。

梅克爾在訪美時還明確提出,美德關係應該建立在共同反恐之上,雖然沒明說支持伊拉克戰爭,但和施若德立場顯然不同。梅克爾強力支持美國把伊朗核子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由此形成美英德立場空前一致,導致法俄跟進,胡錦濤政府則進退兩難,因中伊有龐大石油交易,北京一向支持德黑蘭,但這次美英法俄德在伊朗核武問題上統一立場,北京陷入空前孤立。

世局演變至此,胡錦濤的「聯歐抗美」夢不僅難圓,而且也會降低北京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自由時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