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醫院並非中國醫改靈丹妙藥

近期連串天價醫藥費事件的曝光讓中國醫改再次成為眾矢之的。中國衛生部日前就高調提出平價醫院的概念,並指在目前的情況下,平價醫院對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平價醫院作為中國衛生部新年醫療改革的新看點受到關注,輿論指中國衛生部此舉有避重就輕之嫌。

中國衛生部部長高強在1月 7日召開的200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提出,各地市都應選擇部分公立綜合醫院,作為轉換運行機制的試點,建立平價醫院或平價病房,主要為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城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低保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及老人、兒童服務。對「平價醫院」實行預算式全額管理,收入上繳,支出由政府核撥。

中國衛生部發言人在10日首次召開的定時定點自主新聞發布會上就再次闡述了這個平價醫院的概念,表示衛生部提出這個做法是借鑒了一些地方的經驗,而且是可行的,在目前的情況下,這對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重要作用。衛生部官員同時坦承,衛生部之所以推行建立平價醫院,是因為現在的公立醫院失位了,沒有承擔起相應的職能。並表示「嚴格來說,平價醫院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公立醫院!

事實上,在中國衛生部推行的醫改下,中國醫療領域卻日漸畸形,本應治病救人的醫院變成暴利行業,看不起病成為中國老百姓不得不接受的事實,而早前接連曝光的天價醫藥費事件再次引起公憤,中國現時的醫療體製成為眾矢之的,而主管部門中國衛生部被推向輿論指責的漩渦中心。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中國衛生部推出了這個平價醫院的概念,並指有助於解決現時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對被指為罪魁禍首的醫療體制問題卻避而不談,中國衛生部此舉被指有避重就輕之嫌,有國內媒體對平價醫院的可操作性也提出質疑。

可是,大有批評指出,中國目前的醫療體制才是改革的根本所在,政府投入低,全民醫療保障系統遲遲未建立,以藥養醫導致醫藥費高漲,醫藥領域的腐敗問題……中國醫療領域的種種問題顯然並非建幾個平民醫院可以解決。而在目前地方政府和醫院的利益格局下,所謂「平價醫院」難以操作,而一旦缺乏政府配套措施的強有力保障平價醫院只會變得徒有虛名。

或許資料最具說服力。據統計,中國人口佔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佔世界的2%,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農村,農民缺醫少藥的狀況還沒有真正改變,不少人長途跋涉,異地就醫,增加了就醫困難,也加大了經濟負擔。醫療保障覆蓋面太小,目前,四成以上的城鎮人口和近80%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與此同時,醫療費用上漲過快。有統計顯示,近8年來,中國門診就醫費用增長了1.3 倍,住院費用增長了1.5倍,平均每年門診費用增長13%,住院費用增長11%,這些都超過了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目前城市平均住院費用是7600元(人民幣,下同),而城市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是6500元;農村平均住院費用2400元,相當於農村人口年均純收入。政府投入不足。在目前的衛生總費用中,大約有60%靠居民自費,25%靠集體負擔,政府投入僅佔15%。

《南方日報》評論文章就發出疑問, 「到底靠什麼來保證平價醫院的長久生存問題,這就涉及醫院體制轉換和國家財政投入。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由公立醫院轉型或財政投入辦平價醫院,「財政投入如何投、如何收、如何平衡都是問題。」文章又指出,國家八部委曾於2000年在《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公立醫院實行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但在實際推行中卻應者寥寥,形成了「財政撥款少,收又收不上去」的尷尬局面。

《南方日報》評論文章同時表示,公立醫院原本就是公益性質的醫院,只是在市場化的潮流中逐漸變得和公益不相干起來,並在現實中結成部門利益集團。這個部門利益又和地方利益糾葛在一起,許多公立醫院成為當地政府的納稅大戶。要搞平價醫院,除了要過部門利益關,還得過地方利益關。現在,醫院不但不能給地方財政創收,反而要求地方拿出經費補貼醫院,地方會不會幹?一旦部門利益衝動和地方利益衝動無法滿足,平價醫院實施的前景就難免令人擔憂。

中青網上評論則指出,要想保障醫院的公益屬性,使之真正造福於民,首先就要醫好現在的「醫療體制病」;而要想讓「平價醫院」能夠大規模湧現,就必須要加大醫療衛生的政府投入。如果離開了這樣兩個前提,即使 「平價醫院」真的能夠建立起來,到底能堅持多久?我想,最終的結局無外乎兩種:要麼是「平價醫院」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片面性,乃至虛假性;要麼是醫院由於無力支撐而最終關門大吉。

在中國各大門戶網站論壇上,平價醫院同樣成為熱門話題,有線民就尖銳指出:「對不從制度上入手的一切變革都不要抱有太多幻想。國家投入、全民醫保、醫藥分離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而更多的線民表示,「衛生部的出發點是好的,關鍵是如何來執行的問題。」

顯然,體制問題才是深層次的原因。

(亞洲時報 文四寶撰文)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