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追求生命自由平等的《獨立宣言》,仍然是美國以至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大里程碑。本報記者得未來人之助,來到簽署《獨立宣言》的大現場。
美國開國元勛們經歷了冗長嚴肅的辯論過程後,昨天終於在費城栗樹街(Chestnut Street)的獨立宮(Independence Hall)內,簽署了脫離英國人統治的《獨立宣言》。在這份重要的歷史文件上簽字的,共有56名各界人士。
記者採訪了起草委員會五人中的托馬斯.傑佛遜ThomasJefferson),我從1999年的資料中得知,他是美國第三任總統。
當時的傑佛遜只有33歲,並且是在內心極其痛苦的情況下寫出這部偉大作品,因為當時他的母親剛剛去世,不久前又死了一個孩子,愛妻瑪霞正在生病。
傑佛遜中等個子,瘦長身材,淡褐色的眼睛炯炯有神,寬大的額頭,薄嘴唇,尖下巴,儼然一幅智慧超群的神態。他在受訪談到《獨立宣言》時說:「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辯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割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他的這一番話,是《獨立宣言》全文的精髓之處。
《獨立宣言》是在北美13個殖民地一再遭受英國政府的壓迫和剝削的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為人權奠下基調,說明人類具有的以上權利是上帝在造人時所賦予的,而人類為了保護這些權利,因此組織政府。
宣言明確指出:「為確保這些權利,推廣並促進這些權利,人民起而組織政府;政府既是人民所組織的,它的權力,當然就來自人民。」
它提出一個重要原則:人民既然可以組織政府,當然也可以解散政府,並且另組一個新政府,不過,人民必須是在走投無路、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能起而解除一種既有的政治聯繫,建立另一種政治聯繫。
宣言確立的原則,總結了北美人民經歷了英國人的壓迫所獲得歷史經驗,它也成為民主政體發展的藍本。與此同時,英國人欺人太甚的行徑,也通過宣言的闡明讓後人得知。
宣言中有這麼一段申訴:「任何苦難,只要是還可以忍受,他們(北美人)是不會為了一己的權利而隨意地改變久已習慣的政府的。但是,等到一連串的暴虐和掠奪莫不指往一個方面發展、證明了政府的全部意圖不過是把人民置於專制的虐政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而且,也有義務把這個政府推翻,以便為他們的未來安全尋求新的保證……」
由此可見,英國人對待殖民地人民「無法無天」的行為,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有鑒於此,北美殖民地人民為了表明推翻英國統治,強調人權與平等的決心,傑佛遜在宣言中,義正詞嚴數說英國人在13州倒行逆施的罪行。
記者從追溯歷史的過程中發現,英國人在北美洲的政治權,是根據一紙合約建立起來的,而最高主權還是操在北美洲人民手上。但是英國人卻喧賓奪主,他們錯誤地以為主權是在自己手上,想方設法要取消合約,以為所欲為。
英國人甚至發動攻勢,搶奪北美洲的土地和財富,並暴虐地控制殖民地人民,面對這樣的侵犯,北美殖民地人民是不能再忍氣吞聲了,若再不還擊,北美洲人民就會完全喪失與生具有的平等性和民主權利了。
他們終於聯合起來,以《獨立宣言》作為向英國宣戰的檄文,決心組成一個新國家,而喬治.華盛頓獲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獨立宣言》是一篇氣勢萬千的歷史性文件,它談到人權、人民和政府的關係、更數落了英國人的不是,然而,最重要的是它為人民帶來了國家誕生的喜訊。
《獨立宣言》定於1776年7月8日公開發表,7月的費城雖酷熱難耐,當費城人民接獲這消息時,都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傳播這項消息,不少人紛紛湧上街頭載歌載舞,教堂更以徹夜不停的鐘聲,歡慶自由的來臨。
- 關鍵字搜索:
- 偉大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