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防務評估報告》(QDR)即將於下月出臺,並於明年2月送交國會審議。據美國媒體披露,其中仍將要求五角大樓保持同時應對兩場大型戰爭的能力。 「9.11」事件曾促使美軍將「打贏兩場戰爭」的戰略調整為「一場半」,如今,僅僅一個伊拉克已經使美軍的兵力捉襟見肘,為何五角大樓的決策者仍然如此 「執著」呢?
美軍「全球鷹」無人偵察機
據熟悉內情的軍事觀察人士指出,美國軍方就此報告已足足討論了四個月,一度考慮要改弦更張,把戰略改成以打一場大型戰爭為主,其他資源則用來防衛美國本土及打擊恐怖活動,後來認為把陸軍的10 個師轉型成為70個機動旅之後,即使數量減少,仍足以擔當同時進行兩場大型戰爭的任務,因此決定維持目前的「1-4-2-1」戰略。
兩場戰爭,各有所指
在1997 年的「防務報告」中,美軍就曾明確提出「同時打贏兩場大型戰爭」的要求,但之後「9.11事件」促使美軍對戰略進行了調整,要求美軍能夠在一場戰爭中徹底擊敗並佔領敵國首都,而同時在另一場戰爭中擊敗敵人的入侵但不必佔領其首都。這與1997年的「同時打贏兩場大型戰爭」在涵義與要求上都呈現出了明顯的弱化,故被稱為「一場半戰爭」。
B-1B戰略轟炸機
而此次的防務報告重申「雙戰計畫」的原因,可以通過1997年「防務報告」中的一段表述來解釋。美軍認為「假如美國放棄在同一時間擊敗發生在一個以上戰區的侵略行徑的能力,那麼,我們作為全球強國、值得選擇的安全夥伴和國際社會領袖的地位都將受到質疑」,「僅打贏一場地區戰爭的能力存在著削弱美國在世界關鍵地區的威懾力及安全承諾可信性的危險,隨後又會促使盟國和友邦採取與我們更加相左的防務政策和立場,從而削弱我們賴以保護自身海外利益的聯盟和聯盟體系」。
新「防務報告」認為,在2006至 2010的未來四年中美軍有足夠的「現實」理由為兩場戰爭做準備:其一,中東地區,伊朗核問題在未來幾年內將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伊朗的鈾濃縮與鈾轉化能力將在近期達到足以製造核武器的階段,而宗教保守派領袖的當選則更增加了華盛頓方面的憂慮,坐視伊朗擁有核武器或是在中東發動第三次戰爭,很快就會有答案。其二,東亞的朝鮮半島地區及台海地區。美方關注「三合一」選舉落敗後的「綠營」是否會孤注一擲、衝破底線?美軍也認為台海局勢在2008年變數頗多,美國同樣要考慮軍事介入的可能,
關注「突破解放軍禁區的能力」
新《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也是美國下一步國防政策與軍事動態的重要風向標。除了首先鞏固前一階段軍事調整的成果之外,伊拉克的軍事基地也將成為美國一系列前進基地的組成部分,與覆蓋了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地區、東亞、中亞、中東歐的基地連成一線,在美國認為的世界「不穩定之弧」上(從南半球安第斯山脈經北非中東到東南亞這條線)形成美國主導和控制下的安全鎖鏈,並努力構建對俄羅斯、中國、朝鮮、伊朗等國的包圍態勢。
RC-135偵察機
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披露,「防務報告」以較多篇幅關注中國軍力。美國媒體指出:「對美國國防部而言,不考慮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未來的軍事實力就是考慮不周。對中國的關注一直是軍事考量的重點,並出現在無數戰略規劃的過程和文件中。」「《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將是,如何在解決全球打擊殘暴極端主義的鬥爭、無賴國家和其他作戰任務這樣一些近期挑戰的同時,處理好中國增強的經濟軍事實力所構成的長期挑戰。美國必須保持在大陸附近海域和空域的作戰能力,或者能夠突破解放軍禁區的能力並且有選擇地消除大陸任何『聖地』的優勢地位。與中國的衝突很有可能屬於突發事件,美國因此必須擁有某些能力,這些能力應當在報告中得到考慮: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尤其是偷襲打擊能力;高技術能力與先進的電子技術;戰區和本土計算機防禦能力;海軍有能力進入並停留在衝突海域;地面部隊能夠將衝突留在中國。對上述能力的投資將確保美軍在未來10到15年內都做好充分的準備。」
報告指導美軍整編
「防務報告」提出的「1-4-2-1」戰略的第一個數字代表保衛美國本土,第二個數字美國在全球四個關鍵地區嚇阻敵對行動,第三個數字代表幾乎同時在兩場戰爭中擊敗兩個敵國,最後一個數字代表軍方保留的戰備能力,必要時用來征服兩大敵國中的一個,包括佔領其首都並推翻其政府。
根據這個戰略,美國軍方來決定現役軍人、後備部隊、戰機和船艦該維持在哪些數量,以及該生產哪些武器系統。事實上,在2005年末美國的各個軍種已經紛紛提出自己的擴編與發展方案:美國海軍宣布將增加20%的海軍造船資金,使水面艦艇數量增至313艘;美國海軍陸戰隊將有2600名成員加入特種部隊,美軍特種部隊規模將達到54600人;美空軍宣布啟動未來攻擊飛機和武器研究計畫;美陸軍重型師將組建為更靈活、火力更強的機動作戰旅;太空武器的研究與論證正在加緊進行。可以預見,即將出臺的美軍《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將為所有這一切提供更為明確的指導性依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組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