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念中學時,曾讀過《武訓傳》的文章,武訓乞討辦學之舉令我深受感動,對武訓那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我十分敬佩。因此那時我對武訓十分崇拜。
武訓是山東堂邑人,生於清朝末年(1838-1896),出身貧寒,沒有上過學。因為他沒文化,不識字,常常被人歧視、欺騙和欺壓,吃了不少苦,遭了許多罪。武訓成年之後,有感於自身沒文化的遭遇,認為窮苦人要想擺脫貧困,過好日子,不受他人欺凌,必須要有文化,有知識,才能自救,因而他萌發了辦學意圖,要讓窮人家孩子能夠入學讀書。然而要辦學就必須籌集資金,對於一個窮苦人來說,這是一件十分艱鉅之事。於是他四方奔走,向富人求乞施舍,籌集資金,興辦義學。在向人求乞施舍的過程中,同樣也遭到一些人的白眼和鄙棄,但他並不因此而灰心泄氣,始終不渝的堅持著。他這種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堅韌不拔的奮鬥風格,摯誠純樸的情意,令他人為之感動,許多富人和其他勞苦人民,紛紛伸出支援之手,解囊相助。經過他畢生的努力,終於辦起了三所義學,使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夠免費入學讀書。
對武訓乞討辦學之舉,歷屆政權無不予以嘉勉和褒獎,清政府賜以「義學政」的稱號和「樂善好施」的匾額,還賜以最高榮譽的獎賞--黃馬褂。民國政府對其也是一直推崇和表彰的。1943年至1949年,中共冀南行署還設立過武訓縣。政界要人、社會名流和文人學者如蔣介石、陳思源、戴季陶、蔡元培、李公樸、陶行知、馮玉祥、張學良、郭沫若、郁達夫、藏克家等人,對武訓和他興辦義學之舉都是十分稱讚和推崇的。知識界視其為平民教育的先驅楷模,廣大民眾奉其為武聖人,並為其興祠立像,崇拜至極。特別是陶行知先生,還以武訓為榜樣,創辦育才學校。社會上普遍認為,武訓走的是教育救國的路,興學反映了下層農民樸素的改良主義意願,他是改良主義中的平民改革派,繼承和發揚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對社會下層表現出強烈的同情心和博愛精神。總之,武訓無論在哪個階層,都是被尊敬和推崇的。
電影著名編導孫渝先生,受陶行知先生之托,創編電影《武訓傳》,從1943年開始創編,後因受時局和身體健康的影響,中間有所停頓。1947年,孫渝先生從美國回國之後,為完成這一委託,繼續收集材料,多方徵集意見,並三易其稿,終於在1949 年完成創稿並由趙丹、黃宗英等電影名流主演,由私營的崑崙製片廠拍攝,於1950年12月,在中南海小禮堂試映,當時朱德、周恩來等一百多名政要到場觀看,影片得到一致好評,特別是朱德讚譽猶佳,親自和孫渝握手,表揚他作了一件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好事。之後電影《武訓傳》在全國各地公映,得到了廣大觀眾好評,賣票率極高,被《大眾電影》雜誌評選為十佳影片之一。
其實,在電影《武訓傳》中,雖然保持了武訓精神的主流方面,但編導在三易其稿中,因受政治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在歷史事實的情節中,還是作了許多改動,以滿足政治的要求。然而即使是這樣一部電影,在全國放映數月之後,卻也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思想大批判的政治運動。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親自撰寫的題為「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的社論,毛在社論中認為:《武訓傳》貶低了農民革命的作用,「用革命的農民鬥爭的失敗作為反襯來歌頌,這難道是我們所能容忍的嗎?承認或者容忍這種歌頌,就是承認或容忍污蔑農民革命鬥爭。」「不是以階級鬥爭去推翻應當推翻的反動封建統治者,而是像武訓那樣否定被壓迫人民的階級鬥爭,向反動的統治者投降。」「資產階級的反動思想,侵入了戰鬥的共產黨,這難道不是事實嗎?」「一些共產黨員自稱已經學得馬克思主義,究竟跑到哪裡去了呢?」
社論雖然文章不長,可殺氣騰騰,字字見血,火藥氣味極濃,掀起了中共執政以來第一場全國規模的政治運動。在社論的指引下一些極左文人,如所謂的「革命理論家」周揚、何其芳等紛紛披掛上馬,大寫批判文章,短短十天中,在報章上發表的批判文章多達百餘篇,繼之多達八百餘篇,立刻在文化界中,掀起了狂風惡浪,而且波及全民,原先推崇過武訓精神的人,無不站出來檢討自己,連周恩來也未例外。還有些人如郭沫若等,拿起筆來,反戈一擊,大寫批判文章。
為了證明社論的重要性、及時性和開展大批判的必要性,還專門組織了以江青為首的16人的調查組,調查組經過數月調查,寫出了一篇完全是捏造、謊言、捕風捉影、歪曲事實的《武訓歷史調查記》,其結論是:武訓是一個以興學為手段,被當時的反動政府賦予特權,為整個地主階級和反動政府服務的大流氓、大債主、大地主。硬把一個貧苦農民說成大地主,把興學集資說成是為個人致富,把一個從善積德之舉,說成是剝削危害他人,把一個無私奉獻的人,污蔑成為私為我。這份「調查記」在《人民日報》上分日連載,並被印發至全國機關單位、學校、部隊,組織討論學習,把思想大批判葡蚋叱薄U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方醒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