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春節晚會:一道偽民俗的雜碎湯

 2005-02-12 08: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春節晚會年年被罵,卻也年年在搞。近日的《新京報》有評論認為春節晚會已成了一種民俗,看春節晚會,吃大年夜餃子,成了過年一道必不可少的風景。

  說春節晚會是民俗,這民俗也實在太容易了點兒。

  它才不過二十多年的歷史,毛頭小夥,民俗的味兒還沒有聞到呢。民俗應該是經歷過千百年歷史積澱下來的東西,民俗又應該是所有百姓都能夠參與進去的東西,同時,民俗的內容和形式又應該是多元化的。一臺晚會能夠成為一種民俗,就和以前那個時代只有八個樣板戲橫行天下相似了。

  春節本身就是民俗,由於我們經歷的農業時代很長,二十四節氣都和農時密切相關,其中的民俗,實際上含有農業社會中和土地相連的特有的豐富內涵,春節可以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華彩樂章。春節中的各種儀式和各種飲食,都在漫長的時間磨礪下演化成了約定俗成的民俗,即使我們並不太懂,但是它們已經滲透在我們的生命裡。比如,放鞭炮、吃餃子、蒸年糕,其中含有的民俗意味,洋溢在過年的所有日子裡,表達出所有人心裏的祈願,那就是和和美美、團團圓圓、風調雨順、萬事如意,是一種和自然的關係、和土地的關係、和親情的關係、鞭炮、餃子和年糕,是過年的三位主角,過去的年代裡,鞭炮是為了驅邪,年糕是年年高升,在一鍋沸騰的水中游動的小銀魚一般的餃子裡,必須要有一兩枚包著銅錢的餃子,圖個發財的意思。它們的三重唱,是從古到今人們的一種世俗化的夢想和祈盼。

  春節晚會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嗎?春節晚會的語言類和歌舞類號稱兩大支柱節目,能夠將春節所蘊涵的民俗的哪怕是其中一部分的內容承載嗎?別的不說,它能夠把北京城禁放鞭炮的作用替代嗎?記得前幾年,曾經有人發明一種「歡樂球」的東西,可以用腳踩破發出聲音,來替代燃放鞭炮的轟鳴,但是,畢竟沒有流行開。雖然都是聲音,聲音和聲音的內涵與效果不同,「歡樂球」怎麼也替代不了鞭炮,原因很簡單,鞭炮是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才成為真正的民俗,而「歡樂球」 畢竟只是偽鞭炮而已。說到底,春節晚會不過就和「歡樂球」相似的一種偽民俗而已。

  春節晚會中的歌舞節目,能夠和民間的獅子舞繡球或划龍舟相媲美嗎?那些整齊劃一的服裝和舞步,像是筆管條直的學生的操練而已。

  春節晚會中語言節目,更是已經淪為淺薄的笑料,成為人們大年夜裡就餃子下肚的一碟開胃醋。趙本山一個人孤膽英雄一般獨自支撐著一年又一年的春節晚會,能夠是民俗的一種必然存在的要素和元素嗎?

  當然,本來不應該對春節晚會要求那麼高,那畢竟只是一臺晚會,而且是慣常以宏大敘事為模式的晚會,那麼多人力物力折騰在一起,能夠讓人樂一樂,就已經不錯了。問題是,我們千萬不要把它說成了今天的一種新民俗。隔著電視的屏幕,人們無法參與,只是模擬著虛擬空間的歡樂,本身就已經不會是真的民俗,更何況,春節晚會已經越來越成為了一鍋各種節目拼湊的雜碎湯一般,它可能確實味道還不錯,但畢竟無法和鞭炮、餃子、年糕或過年的任何一種真正民俗的味道相比。那才是一鍋老湯呢。


(讀者推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