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徵
中國歷史上三次盛世的具體情況有很大差異,但總體上看,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其共同特徵。
一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臺灣、准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歷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凋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注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 「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復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歷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一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蒐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礡、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鎔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干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歷代之大成的歷史地位。一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四是興盛的局面持續時間較長。漢代的盛世從文帝繼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續130年;唐代的盛世從太宗登基(公元627 年)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持續128年;清代康、雍、干盛世從1662年延續到1795年,長達133年。綜上可知,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裏,保持了國家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並形成無與倫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比較清明或繁榮的時期,特別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現出上升、發達的氣象,但都稱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續的時間不長,不過數年、十數年或稍長而已;二是達不成全面繁榮昌盛的局面,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終沒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氣象。此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些自詡的「盛世」,但大多事與願違,有如過眼煙雲,空付笑談中。由此可見,「盛世」是歷史的評價,是大跨度的時間的結論。
盛世依仗強大的武備
自古以來,世人都期盼「太平盛世」。但絕對「太平」的「盛世」,從來只是人們的良好願望和美好憧憬。所以先哲反覆強調:「居安思危」,「安不忘戰」,「有備無患」。沒有強大國防的盛世,從來就不存在。
在一個幅員廣大的多民族國家,欲締造盛世,首先必須解決邊疆與民族問題,消除內憂外患,實現和保持國家的統一與社會的穩定。這是一個複雜、曲折的歷史過程。在漢、唐、清三朝,都與一系列的戰爭相伴隨。如西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武帝時遠征匈奴;唐太宗征伐突厥、吐谷渾,武後討滅徐敬業;清代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抗擊沙俄入侵,乾隆平定准噶爾、大小和卓、大小金川等。這些戰爭氖だ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