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著名古橋: 最古老的石墩橋─灞橋

 2005-01-31 22:2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漢文帝的陵墓「霸陵」,位於漢都長安,即今日的西安市東的霸陵縣,縣境內有渭水的一大支流,號稱「關中八川」之一的灞水。而橫跨灞水之上的「灞橋」,居聯繫關中與關東地區的重要樞紐位置。古代時,灞橋是由長安通往潼關、蒲津關、藍田關的交通要道,也是從中原進入古都長安的必經之路。根據史料記載,灞橋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古代建築灞橋的位置,在今灞橋鎮西北方5公里處的上橋梓口村以西的地方。距今已有1422年歷史的灞橋,在歷史上演繹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相爭、安史之亂、西安事變等許多的故事,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座橋樑。

2004年10月,秦嶺山區的一場暴雨,使得發源於秦嶺的灞河河水暴漲,數日的大水將灞河河床沖刷出一個數米深的河槽。由於一場大水,把沉沒於泥沙的1400年前的隋代灞橋遺址,洗去蒙在身上的千年泥沙,展現在世人面前,巋然屹立在奔騰的河水裡。該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跨度最長的聯拱石拱橋。

古代時期的灞橋,堪稱是中國古代木、石樑橋的光輝典範,歷史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稱霸西方的秦穆公曾攻滅十二國,為顯示其創立霸業之功而改「滋水」為「灞水」。因經常出兵作戰之須,而在灞水上建橋,這便是早期的灞橋。西漢建都於長安時,灞橋位在長安城東10餘公里處,地位尤為顯要。

西漢時期所建的灞橋以石為梁,後來改為木樑建構,此後屢毀屢建。王莽地皇三年(西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 後又恢復「灞橋」的稱謂。

隋文帝開皇三年(西元583年7月),重修灞橋,又改以用石樑為建築結構。因其建築位置位在原灞橋址以南,故稱為「南橋」。此後約500年間,灞橋的聲名日漸興隆,由於橋附近遍植翠柳,遂有「灞柳風雪」的美稱,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

到了宋朝時,在此處設立了灞橋鎮。此後,灞橋的位置幾乎沒有大的移動,歷經數代整修,該橋算是保存了下來,而古木橋卻漸已荒廢。

在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當時巡撫才按舊制又加以建造。

現在的灞橋是清道光十三年重建。橋長386米,寬7米,橋有64孔,各孔跨度4至7米左右。兩旁設有石欄,橋柱有408個。1957年,又改建古灞橋,經鑑定認為原橋墩完好。改建後的灞橋,總長389米,當年「灞橋柳色」和「灞橋風雪」的古景又再現人間。

經大水沖刷發現,河中有9座袒露、兩座半露,共11座石拱橋墩。從露出的橋墩可見,是以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