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益凸顯的未成年人精神健康問題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資料顯示,作為世界四大疾病難題之一的精神疾病,在我國南部發病率為8‰,西北部發病率高達22‰;我國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異化困擾的未成年人約有3000萬,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一張張依然稚嫩的臉,卻被飄忽迷離的目光奪走了應有的靈氣。他們為何從正常走向異常,從校園走向病房?被精神病院的這些孩子深深震撼後,記者將他們的故事呈現給所有家長、學校和孩子,希望能引起人們的警醒。
「我要上清華!」
「我要上清華,我要去美國,清華的老師在點我的名字……」這是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初三女生小玫在日記中的獨白。給她治病的張素霞大夫說,學習壓力大是導致青少年精神分裂較為普遍的因素。小玫在家發生咬舌等危險行為時住院,現在好多了。小玫的病床前還放著書,她目光平靜,沒有狂躁反應,話不多,偶爾念叨兩句 「清華、美國……」
從小到大,小玫一直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是老師同學眼裡的好學生,是親戚熟人給自家孩子樹立的學習榜樣。她文靜內向,酷愛學習,成績優異。父母都是知識份子,家裡藏書較多,因此從小學開始,小玫每天放學回家後,除了寫作業就是看書。小玫的母親回憶說,鄰居家的孩子老是在外面玩,喊也喊不回來,而小玫這個 「書獃子」卻趕也趕不出家。小玫父母的同事、好友都說:「是個好苗苗,好好培養吧。」
進入初中後,父母和小玫共同制訂了「升學計畫」,高中要上全省一流的,大學只選清華、北大,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班裡前3名。父母高期望,老師嚴要求,自己加壓力,小玫感到緊張,反覆在日記中告誡自己:「不能輸,只能贏!」別人的成績稍微超過她一點,她就又恨又急,把同班幾個好學生當成「死對頭」。
初二時小玫得了鼻炎,偶爾聽見個別同學背後說自己「學習好算啥,說話嗡嗡的真難聽」,就開始懷疑同學在背後諷刺自己、嫉妒自己、窺探自己的心理。看書時,小玫眼前會不時浮現出同學們擠眉弄眼、嘀嘀咕咕的樣子;她學習走神,又怕成績落後,結果更加煩躁,時常失眠。面對這種情況,不瞭解原因的父母責怪她 「越大越不懂事」。後來小枚的老師也後悔地表示,那段時間自己對孩子的批評多,卻沒有正確地分析情況並加以引導。
上了初三,小玫症狀加重,經常出現幻覺,語無倫次、喋喋不休。她常說,對面樓上的男生要和她約會,美國派人來找她,媽媽也在探測她,有人要殺爸爸……她精神緊張,心靈扭曲,出現幻覺,學習競爭帶來的壓力讓她歇斯底里。
「他們嫉妒我,在背後嚼舌頭,有信號傳過來了,我心裏能聽見他們說我的壞話。」「我聽見考試時他們說,不用你告訴我們,你學習好有啥了不起?」「他們有探測機,我想什麼他們全知道,他們之間也能發信號。」後來的小玫,口中只會不斷重複這些曾經在她心中藏得很深的話。
據太原精神病院的醫生介紹,2004年中考、高考前後,他們就接診了20多例因考前緊張、考後失落致病的患者,其中一名女高中生,高考第一天就因在考場上發病被送進了醫院。
被早戀折翼
「我對她那麼好,她怎麼就不理我呢?」當記者在和高楊面對面坐下時,瘦高、文弱的他一開口就反覆問記者。精神病醫生指出,除了學習壓力,早戀失意也使個別心理脆弱的學生產生了精神疾患。
父親說,高一開始,高楊對同桌女同學有好感,買冰淇淋總是買兩支,有新書主動借給人家,中午一起吃飯,晚上放學還護送同桌回家。在同桌眼裡,這都是正常的男女同學交往,高楊卻感到兩人關係非同一般,似乎已有了朦朧又甜蜜的愛情滋味。學期結束時,高楊自認為水到渠成,興奮地提出「發展戀愛關係」,同桌不僅大為驚奇,一口回絕,還說他「歪心眼」,讓老師調換了座位。
被澆了一盆冷水,高楊不但沒有冷靜下來,反而開始內疚自責:「她為什麼不喜歡我呢,我的牙齒不白?我不喜歡運動?我長得太瘦弱?我的性格不豪爽?我考第七名是不是成績太差?我對她還不夠好?……」他還覺得同學們都在笑自己無能。
鬱悶的高楊逐漸遠離集體,終日鬱鬱寡歡,最後發展到眼睛看著書、嘴裡念出字,但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呈現思維、情感、意識聯繫不緊密甚至脫節的狀態--這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狀。後來他每天問母親:「媽媽,我能不能好?是不是會死?我死了你怎麼辦?」他像霜打的茄子,有氣無力,食慾減退,越來越瘦弱。父母束手無策,只是幹著急,最後是做醫生的叔叔將他送到了醫院。
開放病區的王斌紅主任指出,青少年情感豐富而脆弱,戀愛受挫往往使他們心灰意冷,感到前途黯淡,心理承受力差的容易發病,這時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及時引導。
11歲的精神病小女孩
羊角辮上紮著兩隻躍躍欲飛的淡粉蝴蝶結,虹虹背對記者眺望著窗外。她的母親走過去輕輕抱住女兒的雙肩,讓孩子轉過來喊「阿姨好」。虹虹突然扭過臉來,瞪著驚恐、痴呆的眼睛直往媽媽懷裡鑽。這個只有11歲的孩子,是太原精神病醫院最小的病人。
哄女兒睡了午覺後,虹虹的母親哽嚥著講述了女兒的成長過程。孩子的父親工作很忙,在家時間少,虹虹基本是母親帶。她從小就膽小內向,特別依戀媽媽,一遇到生人,就抱住媽媽不放。上幼兒園時,每天早晨入園虹虹都要聲嘶力竭地大哭一場,並且死抓著媽媽的手不放。老師和媽媽對這個孩子很發愁,遇到什麼事都盡量哄著讓著,一味地遷就。
虹虹膽小不愛說話,卻常常莫名其妙地大發雷霆。她很孤僻,從來不主動找小朋友玩,自己的東西也從來不讓外人動。同學們都知道她性格古怪,一般不招惹她。上小學二年級時,班主任老師的孩子來教室裡玩,好奇之下打開了虹虹放在桌上的文具盒,從教室外進來的虹虹看見後,尖叫著抓起文具盒摔到黑板上,文具撒了一地,也嚇壞了在場的同學。此後,同學們更加不敢接近虹虹,還在背地裏悄悄傳著:「虹虹有精神病。」
老師感覺到情況嚴重,勸母親帶孩子看看心理醫生。但這位愛女心切的媽媽接受不了「孩子不正常」這個打擊,總是抱著僥倖心理,認為孩子長大點可能就好了,虹虹的爸爸也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性格缺陷。漸漸地,虹虹離正常的兒童生活越來越遠,不得不休學在家,最後她的父母無奈地將孩子送進了精神病院。
「也許當初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該找醫生幫助,好好引導孩子。」虹虹的媽媽痛悔不已。
用挫折教育幫孩子塑造堅強性格
太原精神病院副主任醫師王斌紅分析認為,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未成年人的個人空間被壓擠,思維不切實際,且過早地面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壓力。身心疾病、心理障礙已成為未成年人多發病和常見病。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尤其要提倡挫折教育。在成長的各關鍵階段,科學的家庭教育、適時的引導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王斌紅指出,臨床中,青少年患者致病原因複雜,其中性格缺陷、學習壓力、早戀打擊、單親家庭等因素比較常見,也有學校教育方法單一等原因,但主要還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如今的未成年人多為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相比之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卻很高。許多家長總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常表現為過分溺愛,且只重視孩子的知識培養,忽視性格培養,缺乏對孩子適應能力的教育。這種狀況下,孩子會變得眼高手低,心理承受力弱,受不了挫折。而在孩子受到挫折時,家長要麼一味指責,要麼弱化問題,一句「沒事」就過去了,使孩子再遇挫折時仍不知所措。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一位社會學專家指出,科學的挫折教育應該是在孩子遇到大事大坎時,幫孩子分析失敗教訓,告訴他非預期困難的存在,使孩子考慮事情時,既考慮到最好的一面,也考慮到最壞的一面。一個人性格的改變往往和壓力、挫折有關,面對挫折,有的孩子變得更堅強,有的孩子卻不堪一擊,關鍵在於家長、學校、社會怎樣進行引導、教育。「性格決定人生」,人們常說的養成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心理、習慣、行為,成功的養成教育會使一個人受益終身。(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初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