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古代建築:柱和開間

 2004-10-27 19: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的建築是以木的架構居多,最基本的形式是在地面或臺基上立木柱,柱上架木樑,樑上又再架木柱,就這樣層層遞進,逐漸做成屋頂的架構,最後在這架構上再鋪設瓦頂。而這種架構的優點有很多,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牆倒房不塌」,這是因為中國的建築是以立柱的方式而建,所以即使牆壁倒了,房屋亦不會倒下。

一條柱可分為兩部分,分別是柱身和柱礎。

柱身的橫切麵多是圓形,但也有方形、六角、八角等橫切麵。材料有的用木,也有的用石。柱礎的作用是將柱固定在臺基上,多用石製,造型不一。像木頭圓柱,常用松木或桶木製成的圓柱形木頭。置於石頭(有時是銅器) 為底的台上。多根木頭圓柱,用於支撐屋面檁條,形成梁架。

在古建築中,整個屋頂的重量,及一座建築的屋頂上有瓦、瓦當、吻獸等構件,大大小小都過噸,小至亭,大至殿都有立柱。單單是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就有72根柱,可見柱在中國建築的重要性。

開間

中國的建築的單位並不是以尺為標準,而是以「間」(或稱開間)作為標準單位,四根木頭圓柱圍成的空間稱為「間」。建築的迎面間數稱為「開間」,或稱「面闊」。建築的縱深間數稱「進深」。中國古代以奇數為吉祥數字,所以平面組合中絕大多數的開間為單數;而且開間越多,等級越高。北京故宮太和殿,北京太廟大殿開間為十一間。

(參考資料:中國古建築)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